[get-weather-slider]

泰雅文創戲劇新作發表 演繹原漢文化衝擊

大綱

藝術活動,要挑戰您對於舞台劇、跟族群文化的認知,一場以輕鬆手法、描述著一名研究生到原民觀光園區、田野調查的故事,所以演繹出原漢之間的文化衝擊、希望勾起觀眾的好奇心,多去認識台灣的多元樣貌、也要學習尊重各個族群,一起走進這個劇場世界來了解。

播放著音樂錄音帶、跳著原民舞蹈,整齊畫一隊型,這是遊客對於原民觀光園區的集體記憶,而這樣場景搬進舞台劇,揭露了觀光表演和當代原民的樣貌,這就是泰雅族編劇游以德,編寫出的黑色幽默喜劇泰雅精神文創劇場。而劇本的產生,來自一位原運前輩的一番話。

編劇兼演員 Sayun Nomin (游以德)說到:「(他說)就是不管妳現在長怎樣,或穿怎麼樣的衣服,你要想想泰雅精神是什麼;你知道泰雅精神是什麼,你不要放掉。那天回台北,我就開始一直想一直想,到底什麼是泰雅精神。」

不過什麼是泰雅精神,游以德表示沒有標準答案,更不會直接聯想到泰雅族祖訓gaga,但是會以更開闊的思維,對自己提出反問。

編劇兼演員 Sayun Nomin (游以德)表示:「我覺得那跟族語很像,就他們(族人)有這樣的語感、生活感,他們就是知道(gaga祖訓),所以如果要來談泰雅精神的話,我覺得我不會去談gaga,因為我覺得我不夠格。對,所以好像反而是在提出,因為我覺得文學中就是提出問題,它也沒有辦法給你解答,那解答應該是在觀眾的心裡。」

說到族語,這齣戲只有四個角色,其中兩位演員不是泰雅族人,當面對要使用泰雅族語的戲劇,阿美族演員卓家安和陳彥斌都表示,當初學習時覺得相當地困難,不過在學習族語的過程,更是體悟到語言所承載的生命經驗,都是彌足珍貴的。

演員 Fangas Nayaw (陳彥斌)提到:「一開始是真的是非常困難,演族群的東西(戲劇),它無法是被同樣複製的學習經驗。是,那個生活感的語言是真的有那樣的生活,你才會用那樣的倒裝跟那樣的字句。在那個身分上用這個字,可是不可能再講長(句子),再講長它就是破綻,就是那個生活感就是不對。」

演員 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也談到:「所以那個時候,我一開始做的角色功課,其實都是我周遭的Ina(媽媽)。但我在排戲的過程後來發現說,其實泰雅族女性的面貌跟阿美族女性的面貌,其實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最困難的就是,真的是完全不一樣的語言。」

演員 Hola Taru (張念誠)說:「可是一開始在排練的時候,我就會跟這兩位阿美族的演員,彥斌跟家安,然後他們剛學,我就會要去克服說,欸好像不是這樣欸,可是他們現在已經表現得非常好了。」

然而,演員除了將文化衝突的尷尬現場,真實地演繹出來,導演徐堰鈴表示,這齣戲最大的核心就是,希望就由劇場能夠引發觀眾的好奇、進而認真地認識原住民族、最終期望能夠促進對話。

導演 徐堰鈴說明:「劇場其實是要去鬆動這樣的刻板印象,應該是說所有人都一樣生活在這裡,因為我們受了很多元的文化刺激,(劇場)它剛好是一個這樣的平臺。好像看起來只有原、漢兩族(群)的一個對話,但也不見得是對立的,說不定它們就有了一番的交流,我覺得像劇場也是一個很適合交流的地方。」

編劇兼演員 Sayun Nomin (游以德)則期許:「就是早一點學會原諒,總是會每天地、很真誠地跟你講。(戲中)我都每次都大爆哭,因為我覺得這個東西,這是我爸爸跟我講的事情,但是這些信念會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那希望不要斷在我們這一代。那我覺得好險有把它做成戲劇,然後也希望能夠更囊括所有人的信念,或我們不願意忘記的事情。」

藉由演員們鮮明的個性,透露出每個當代原民心中的拉扯,透過劇場與自己和解、也原諒那些不理解而造成的冒犯,活出自己的族群精神。游以德說,希望觀眾能以輕鬆的心情看劇,從中找到自己的泰雅精神,更期待這齣戲能夠帶給觀眾反思,看見台灣的文化多元、以及相互尊重的價值。

責任編輯:陳劭麒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