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碧海藍天的晴朗好天氣,台9線蘇花公路大清水隧道坍方畫面,令人怵目驚心。12號凌晨花蓮大清水隧道遭大量土石坍方壓垮部分隧道,造成雙向道路中斷,讓家鄉在花蓮的族人表示,回家總是提心吊膽。
桃園大溪撒烏瓦知部落居民 Kacaw Halon(黃路帖)說:「這個稍微有這個天氣的變化,就會有這樣的落石,常常就會有疑慮,像昨天(12)好不容易有一個蘇花替了,就又來了一個坍方。」
交通部次長 陳彥伯表示:「從初步的研判,應該是因為前期地震鬆動,加上降雨的影響,坍方了約25公尺。」
族人表示只要颳風、下雨,蘇花公路必定會有落石或坍方,想要有一條可以安全、方便回家的道路,似乎很困難。回顧蘇花公路的建設歷史,從1993年行政院核定的「改善交通全盤計畫」開始推動「蘇花高速公路計畫」,一直到2003年,歷經諸多的爭議決定停建。之後2008年才有「蘇花公路危險路段替代道路」計畫的誕生。原本在2009年要進一步推動的「蘇花公路改善方案」,環評卻是到2010年發生的蘇花公路遊覽車事故後,才加速通過環評開工進度。10多年過去,蘇花公路的安全與環境的保育如何取得平衡,仍是艱難的課題。而此次花蓮大清水隧道坍方地點,就位在蘇花改與舊蘇花公路共線的台9線159.3公里處,政府表示,將建造9.5公里長隧道新路線的「蘇花安計畫」,進一步改善蘇花公路交通問題。
桃園大溪撒烏瓦知部落居民 Kacaw Halon(黃路帖)說:「那一個地方就剛好沒有,就說沒有新開,就原來的舊路出來就是崇德就是花蓮了,那我們要走接蘇花公路,就是從崇德那邊,就應該就要有做這個蘇花替的那種新的道。」
面對居民的期待、環境的考驗,政府實施的相關道路計畫,是否能進實際解決居民問題,也考驗著政府的智慧。
整理:施容亘/責任編輯:林芷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