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俯瞰,一座大型的堰塞湖近在眼前,場面十分壯觀,只是這樣的自然現象也會帶來危險。
馬太鞍溪上游今年6月已經出現扇形崩坍處,經過兩個颱風接連侵襲之後,崩塌面積明顯從300公頃達到500公頃,連帶形成大約18公頃的新生堰塞湖,估計現階段一次性潰壩機率不高。
林保署花蓮分署集水區治理科長 黎璧瑞:「因為崩塌500公頃的面積、相當的大,堆積在主河道的土體,預估也有上千萬立方,所以都把馬太鞍溪的主流都塞住了,塞住的長度有1.5公里,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大自然風化的關係,或者是颱風豪雨地震等等大自然因素。」
林保署估計,目前堰塞湖直線距離下方的明利村Matanki(馬太鞍部落)部落僅有11.5公里,現在沒有溢流導致潰堤的跡象;提醒民眾近期不要進入溪床活動。
在地居民(不具名):「我們那個河川有做過防線啦,颱風的時候、大雨的時候都一直很混濁,都一直沒有停過啊,想要帶小孩子出去玩,不能玩、都很髒啊,因為泥巴。」
由於最近大雨不斷,勢必會增加堰塞湖的不確定性,下游處部落居民還是擔心潰堤隱憂,對此林保署表示已申請空勘調查,也會持續透過衛星影像追蹤,確保民眾安全不受影響。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