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林保署成果展 分享阿里山林鐵沿線聲音故事

大綱

透過聲音記錄生活,也能讓文化被重新聽見,林保署11/5舉辦「山林軌跡的回響」成果發表會,公開阿里山林鐵沿線的聲音採集計畫成果,讓民眾透過聆聽火車鳴笛、鳥鳴與聚落人聲,重新感受這條百年林鐵的文化故事。

一早醒來,我們就被各種聲音包圍-包括鬧鐘、鳥鳴的喧囂聲,就構成我們日常的節奏,而在阿里山的山林之間,也有屬於阿里山的生活樂章;為了讓更多人用耳朵感受這份山林記憶,農業部林保署5日舉辦「山林軌跡的回響」成果發表,透過聲音讓民眾重新認識這條百年林鐵的文化風景。

農業部林保署署長 林華慶:「類似像是古蹟啊,比如說像我們很多場站或是說軌道,甚至是火車頭機關車車輛,這些都是有形文化資產,可是其實在這有形之外、無形的文化資產,特別是像聲音,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資產。」

農業部林保署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處長 王昭堡:「這個計畫主要是總共八個站體,八個站體它每個站體會選取五個點、甚至更多,所以總共會有四十幾個收入聲音的位置點。」

本次計劃的聲音藝術家吳燦政,沿著阿里山林鐵,逐一拜訪沿線聚落居民,並從他們的生命故事與生活記憶中,挖掘並記錄地方的聲音內容;除此之外,也分享在阿里山原住民部落採訪時的趣事。

聲音藝術家 吳燦政:「高德生老師,他在我採訪過程,他是最快速的直接用聲音介紹了,他所知道的部落的聲音的過程的變化,他舉的例子就是交通,他說早期他小時候,可能大家就是用手拉的車,然後後來變成是小鐵牛(拖車),到最後大家因為種這些山產賺了錢,改開成轎車,對我來講,他是一個最快速的去介紹了,關於部落的聲音產業變化。」

林保署表示目前這些聲音資料已建置國內資料庫,並同步上傳至德國國際聲音地景平臺,讓世界聽見阿里山的樣貌;未來也將收入四季聲音,並計劃推出有聲書、互動導覽及聲音模型,讓民眾不只看見阿里山,更能聽見山林的故事。

責任編輯:黃金倪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