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吟唱古謠祭告祖靈,揭開賽德克族與中研院共作數位展的序幕。延續歐盟Taking Care計畫,賽德克民族議會、瑞典國家世界民族誌博物館、以及靜宜大學三方的合作,進入到最後階段,讓科技與文化結合,並將計畫過程、與成果,納入中研院的”開放博物館”展開線上展覽。
賽德克民族議會總召 瓦歷斯·貝林:「現在是有很多文物是在瑞典,大概60幾件的文物在那邊,但是我們現在要拿回來或者是返還,可能是未來的一些規劃去做討論,我們希望在數位上面,先把這些東西現在數位(平台)展覽。」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陳熙遠:「即使(文物)分散在世界各個角落,都能把它的數位分身,能夠從雲端請下來,匯聚在我們開放博物館,一方面能把握整個歷史,未來發展的全貌。」
然而,回顧過往原住民族的歷史解釋,往往都處在被動狀態,如今在文物共作之後的數位展覽,也凸顯了賽德克族群的自主權利。
賽德克民族議會總召 瓦歷斯·貝林:「文物他們來典藏、他們來維護,他們來做實際的庫存。但是這些東西,讓我們有自主的詮釋,所有展覽使用都要經過我們同意。」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主任 郭佩宜:「不只是再現了實體展的內容,更進一步地間共作展示的合作過程,跟相關思考納入數位展式的新增單元,我們下一個工作是建立賽德克數位博物館,包括數位展示及數位典藏,尤其是不同博物館的數位文物返還。」
郭佩宜還表示,合作交流的過程,本身就是珍貴的記憶跟學習,也是文化傳承的工作,然而文物的漂泊,如今也有了新的展示樣貌,就在中研院開放博物館,跨越時空距離與你相遇。
責任編輯:亞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