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海山煤礦災變40年 用攝影展述說礦工故事

大綱

一般談到礦工,腦海中浮現的通常是男性臉孔,不過在朱健炫的煤礦攝影展中,也看到了不少女性的身影,對此學者表示,早在日治時期女性也是礦區中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之一,直到工業化後勞力市場才出現變動,女性也逐漸退出礦區。而明年就是海山煤礦災變的40周年,朱健炫表示希望透過跨領域的展覽,讓更多人認識這些黑臉英雄。

攝影師 朱健炫說:「他(礦工)告訴我一件事情就是說,朱老師你今天找到我,是算你非常幸運,我說怎麼一回事,他說海山(礦坑)爆炸那一天,我在坑內。」

站在作品前,眼神專注回憶拍攝當時與礦工的對話,他是朱健炫記錄下50到60年代,基層礦工堅韌且辛勤的工作點滴。不過一談到礦工,腦海中浮現的通常都是男性,然而在攝影作品中,也看到了不少女性的的身影,對此學者表示,從日治時期開始,女性也是礦區中的勞動力之一。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戴伯芬說:「第一個女性的工資比較便宜,相較於男性來說,所以日治時期有許多女性的礦工就跟著先生一起下坑去工作,第二個就是其實從日本的時候,就有一個職業叫炭礦婦,就是指在礦坑裡面工作的女性。」

在過去挖礦的工作不分男女,但隨著礦坑工作環境越來越艱苦,再加上1960年代工業化,工業區慢慢興起,許多勞工轉移到工廠工作,女性也就漸漸從礦坑中退場,而這樣也造成礦區缺工問題,到了1970年代招募礦工的觸角,延伸到了花東地區的原鄉聚落。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戴伯芬說明:「所以等於是礦坑提供原住民,在台北都會區落腳的地方,然後原住民的礦工慢慢取代漢人礦工,成為挖礦的主力,我覺得在勞動市場上,有一個比較明顯這樣的變化。」

相片中的每一張臉,都蒙上了礦坑中的黑色煤屑,透過鏡頭記錄下在礦區工作的日常與辛勞,而明年將是海山煤礦災變的40周年,攝影師朱健炫也說到,希望透過跨領域的展覽,將這些黑臉英雄的照片,更廣為流傳,也談到煤礦遺址、人文、歷史要如何跟著城鄉發展一起推動,都將是現在和未來值得思考的方向。

整理:施容亘/責任編輯:黃昱憲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