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法委員 Sra Kacaw(鄭天財):「住宅法修正公布已經八年三個月,專供原住民的社會住宅一個都還沒有。」
原住民社會住宅倡議多年,除了有住宅法明定,原基法也提到要提供族人居住保障,立委鄭天財認為,原住民社宅同時能強化族群文化、教育傳承;對於原民社宅的重要性,早期參與河岸聚落運動、參與規劃的博士吳金鏞指出,現在社宅常見的空間設計無法對應原住民族的生活慣習。
建築師 吳金鏞:「高層標準化的住宅通常只提供單一的機能,就是居住跟睡覺或者是少部分的生活,但是人的生活是很全面的,尤其跟社會跟文化或者是說健康都很有關係,所以一個住宅它應該提供多樣性整合性的服務。」
像是新北市新店區的中正國宅,丁區住宅共計56戶,有部分來自溪洲、小碧潭等河岸聚落的阿美族人,大樓外觀一致、房型格局也差不多,是典型的標準化住宅;而當你經過這裡,很常看到長輩們坐在花圃前聚會聊天。
不過周遭緊鄰其他住宅,也不是想怎樣就能怎樣。
中正國宅長者 黃琳女士:「(部落)會起火,這邊沒辦法起火,要怎麼起?住戶人家會講話。」
新店文健站照服員 胡美智:「是想要有聚會的小空間,可是畢竟這邊是都會、不像原鄉。」
建築師 吳金鏞:「阿美族的屋前簷廊就變成一個重要生活空間,但它其實包含著居住跟活動跟生活在裡面,他是需要這個空間,而且透過這個空間去讓他生活過得更好,因為我在屋前跟人家聊兩小時、聊天啊或了解他生活狀況,我跟他的關係更親近啊,那這些是促進公共生活很重要的過程。」
若在一般社宅走廊聊天哼曲,哪怕是靜態的挑菜、刺繡,都有可能引來鄰居側目,因為現代都市的生活環境,公私領域分明;但吳金鏞說,在原住民族的生活中經常有介於兩者之間的空間光譜。
建築師 吳金鏞:「比如在溪洲部落以前有一間早餐店,它所有的空間都是私人的,水泥、柱子、桌子、椅子都是,旁邊有個小麵店、早餐店、雜貨店,大家拿東西就可以在這邊吃,可是地方是任何人都可以來的,那這個可以促進很好的生活或大家一起共用煮食分享。」
原住民族分享的觀念體現在生活空間當中,但這樣珍貴的價值觀念卻很少被社宅規劃採用。
新店文健站照服員 胡美智:「最主要是讓長者安全,空間我們不能做選擇,因為畢竟這是社宅,上面空間怎麼規劃我們就怎麼使用。」
吳金鏞指出,錯誤的社宅空間規劃恐怕對原住民族是種壓迫,他以2005年聯合國原住民適足居住權報告指出,認同、自決等,是保障原住民居住的基本要件,更需以文化為核心的參與式設計。
建築師 吳金鏞:「透過這個自決賦權的過程讓他變成空間的主人、讓他變成真正的家,他才有辦法認同這個空間、甚至把這個空間變成自己的,在這裡發展自己的文化。」
透過這樣的認同建立,集體力量才能參與、壯大,而目前新北、台中、桃園三處原民社宅規劃停滯;吳金鏞也認為,一個城市需要多元文化刺激創新,進而活化,原民社宅若能推動、讓族人安心扎根,對於城市發展有正面幫助。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