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中,是16年前八八風災,暴雨導致嘉蘭民宅被沖毀狀況。16年過去了,當時的受災區,災後完全修復了嗎?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教授 Daya Dakasi(官大偉):「嘉蘭這邊有一些災後的這些住宅,現在的位置其實在河堤旁邊,現在的位置是低於河床的高度,只是現在有河堤幫他擋著,那所以其實我們就要開始去思考說,那這些聚落應該找到合適地方去進行遷居,可是部落目前看到可能適合遷居的地方,現在是有私有地,那怎麼去處理這個私有地的地權,所以去進行譬如說,土地的重劃政府的架構重劃,這也是部落更新的一部分。」
官大偉表示,從災害研究的角度來看,每次的災害都是有複合性的因素,自然的地質條件、道路或部落的選址、工程的品質、土地如何利用,更重要的還有氣候影響,跟我們社會應對的方式。而以烏來為例算是原鄉較成功的防災例子。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教授 Daya Dakasi(官大偉):「在烏來這邊也有研究團隊跟部落合作,透過部落災害的監測,有衛星的技術、有環境的感測的儀器、災害定位的APP等等,然後加上部落族人在地的觀察跟意見的隨時反映,整合的對於一個部落土地變動的隨時一個監測的防災體系。」
新北市烏來區原住民族技能發展協會理事長 Resin kukuy(楊勝豪):「我們這邊都會有不定時的會有講座,去宣導我們防災這個部分。」
再來看到,同樣也是在八八風災受創嚴重的高雄桃源區,在16年後的今天,也難逃7月28日,連續降下八天豪雨導致多處受創,讓族人不免聯想起八八風災,氣象署也表示此次西南氣流豪雨事件直逼2009年的八八風災的累積雨量。
桃園市議員 Taki ludun‧Anu(高忠德):「人民的感受就最貼近的就是說,我的安全的道路不在了、消失了,所以我們期待政府應該在原鄉的地區的努力上來講,不是說我們以後要做高架橋,以後要做什麼,不是。我們在思考明年,我們可不可以很安全的住在這個地方,住的像中華民國的國民,這個不就是我們台灣的價值嗎?但是我們這樣的民主自由,這個很基本的權利,我們被剝奪了16年,人生有多少個16年?」
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 賈新興:「像這次長達八天的西南氣流的事件,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雨量累積的其實就在山區,所以當我們從正確的氣象資訊管道獲得有這樣的一個預警,我們應該就是要避災,我覺得減少災害對我們的衝擊跟影響,其實是我們面對氣候變遷來講,一個很重要的調適的作為。」
專家提醒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雨量及強風越來越劇烈,建議民眾多加利用天氣預報的資訊,事先做好防範,才能減低災害影響的發生,不過16年過去,當時重災區的原鄉,何時才能有一條真正安全的道路,真正安全的家園,除了自救,還需要政府更多的傾聽和協助。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