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農業部公布森林以及竹林經營的碳匯專案方法學,也就是既存的森林、竹林地,有機會轉換碳權,加入未來的碳交易市場機制。而這類的土地條件與禁伐補償高度重疊,是否出現競合關係?在禁伐補償年終會議上,台灣溫泉暨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吉童指出,兩者應屬互補而且是可同時並進。
台灣溫泉暨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林吉童:「地主的話,他是可以透過類似像合作社的概念,用法人的方式,去做一個自願性減量申請,主要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你要先合法,以及說我們政府核可的機制方法學。」
但林吉童也表示碳匯專案很大的不同,除了要法人參與,還有「成本」及「時間」,因為要看樹木的密度、竹子品種等,竹林更新、林地除草等管理工作,以兩公頃估算,森林經營成本達百萬元,竹林也須80萬元以上。更別說找第三方查驗,市場報價也來到百萬起跳。
台灣溫泉暨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林吉童:「它(碳匯專案)是一個需要時間性的,所以說在這個部分的話,族人們必須要有一些成本出來,去做一些土地的經營啊,森林的更新之類的。」
雖說成本之高,但林吉童也指出政府正研擬相關補助措施,鼓勵團體及企業加入;而要符合禁伐補償標準的同時,做相關的經營管理,因應未來趨勢變化,原民會也持續關注。
原民會副主委 Adralriw Abaliusu(杜張梅莊):「當然後續或許有一些變動,但它的變動相對的,一般來講應該都會大於現在的權益,他們才可能去做更多的變動。那我們事實上,也在了解說未來的發展或是國土計畫施行後,到底會有哪一些影響。」
除了碳匯專案,明年還得先碰到國土計畫施行;另外竹林疏伐獎勵也在今年上路。土地、保育等多重政策,現階段原保地禁伐補償線上專區,也有串聯系統協助判斷,同時調整系統功能。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