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鷹展翅高飛,三地門鄉公所與屏科大野鳥研究站,共同籌畫的《山林守護者-熊鷹羽毛文化意象與部落記憶傳承特展》,在三地門鄉文化館正式展開,展覽串起部落神話、生態知識與工藝實踐,吸引眾多地方耆老、藝術創作者與保育專家共襄盛舉,盼能喚起大眾對文化保存與山林守護的關注。
三地門鄉長 曾有欽:「因為(熊鷹)羽毛一直都是我們榮耀的表徵,我們也相信絕對這樣的物種會越來越少,然後羽毛就會變少,如果有一天都沒有了這個羽毛,那這樣的表徵就會失傳。所以我們就用來變成一種工藝來做傳承的概念,另外一個原因也是要維護我們的生態。」
展覽以熊鷹羽毛為核心意象,規畫六大展區:熊鷹的神話與傳說、部落文化與熊鷹、熊鷹的生態習性、熊鷹面臨的棲地危機、追蹤熊鷹的足跡、仿真的鷹羽工藝。要來探索熊鷹與百步蛇的神話連結,以及羽毛在部落位階與儀式中意義,以及熊鷹的生態行為與族群困境。
屏科大野鳥研究站特聘研究員 孫元勳:「希望去做推廣,讓更多部落的人可以知道仿真羽毛之所以會出現背後的意義,不是只是因為現在羽毛的取得不容易,而是希望說大家在使用或是接受這個仿真羽毛,是希望背後的意義是,希望能夠讓山上的熊鷹的族群,可以回復到以前的榮景。」
展場也特別呈現工藝師鍾金男,歷時10年開發的仿羽技藝與部落學員創作,展現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育的創新實踐。雖然是仿真的熊鷹羽飾,仍希望遵循傳統規範,作為真羽的替代選項,讓傳統祭儀得以延續,同時兼顧生態與文化的傳承。
仿真羽毛工藝製作者 蔣美花:「我們原住民(排灣族)與魯凱族,貴族的身分他是與世就俱來的,是世襲過來的,不會你帶了仿羽,你的身分就不見了就沒有了。所以我覺得如果站在一個永續傳承跟生態保育的觀念來講,這是很值得推動的一項工作。」
特展訪問了11名部落耆老,藉由耆老的影像分享,認識羽毛背後不只是榮譽象徵,承載著部落與自然共生智慧與文化情感,讓傳統記憶在當代被看見與延續。展覽即日起展至10月31日止,邀請關心原民文化與自然生態的民眾,前來親身感受羽毛背後的文化意涵與保育價值。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