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原住民族教育法通過,第27條明定-各級學校相關課程及教材,應採多元文化觀點,並納入原民歷史文化及價值觀,增進族群間的了解及尊重。這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全民原教,因此,許多學校也針對教職員進行文化敏感度的學習增能。
樹德科大學務長 顏世慧:「我其實當初訂的標準叫做認識原住民、看見原住民,所有人要認識、看見,就像朋友,大家要合作,現在我們很強調跨域,那因為樹德也是設計(科系)比較強,所以我們用(合作)了很多我們設計系的老師。」
中原大學原資中心主任 張彣卉:「如果他(教職員)一直保有歧視的心態,他對於學生的這四年的,大學生活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是從教職員,也包含職員是因為學生可能去辦理,去各處室辦事情,他也需要得到適當的尊重。」
從教職員著手,更能將全民原教的精神擴散至校園,面對多元文化學習的浪潮,該怎麼營造族群友善校園,教育部也將提供參考指引。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長 陳素艶:「全民原教 一些基本的認知,基本的素養都一定要(具備)的,我們也有委託學者專家,大概在年底我們也會有教學案例的(指引)開發出來,那這個也可以提供各校來做參考。」
順應原教法精神,高教師生也已步入軌道,但是十二年國教的國中與高中端如何銜接,避免原民議題成為升學過程的爭議,是讓原資中心向下扎根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政大民族系副教授 王雅萍:「其實高中的階段其實是跟原住民族升學辦法,會有一些相對利益的剝奪感,所以那個地方會反映族群衝突,我覺得縣市要成立原住民族教育的輔導團,那最重要的是國高中,應該要有一個輔導的原資中心。」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長 陳素艶:「國教署可能沒有辦法每一個學校都設原資中心,但是他有區域(原資中心),他目前也有做輔導的模式,他會巡迴輔導,那未來也有要試辦類似像輔導團的這個模式,這國教署也在規劃中。」
即使國教署並未規劃以單所國高中為單位,來設立原資中心,但是教職、輔導人員文化敏感度的訓練,仍是各學校期盼的焦點,未來能否讓全民原教的精神,真正落實向下扎根,各界都在關注。
責任編輯:吳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