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白布浸進鍋中,慢慢染上紅褐色的色澤,這不是化學染料的效果,而是來自一株外表平凡的藤本植物「薯榔」。
講師 Ako Sawtoy(蔡蕙蘭):「我們原住民過去在傳統的工藝裡面,所使用到的就是薯榔,我希望透過我們的薯榔,然後也讓我們自己,我們的大眾、我們一般的民眾,能夠了解我們過去我們族人的傳統智慧。」
一刀刀切下去,整塊薯榔變成薄片,投入滾燙的熱水中,靜待色澤慢慢釋出,染布時還要憑著巧思,讓布在浸染過程中呈現獨特的紋路;蔡惠蘭指出,薯榔在原住民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講師 Ako Sawtoy(蔡蕙蘭):「就是我們的布,或者我們所要做的魚線的部分的韌性,它就不容易斷,就是說使用率會非常高,而且不容易破損,這個是過去來講,就是我們在生活文化裡面會用到薯榔的部分。」
而在活動中有曾嘗試過多種天然染布的民眾,也有第一次聽說薯榔用途的參與者,大家都帶著好奇的心態投入染布的體驗,並在色彩滲透的過程中,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
民眾 謝小姐:「我知道阿美族是真的很懂植物的,不管是吃或是它的用途,所以今天也是滿心期待的說,想了解阿美族是如何去運用薯榔去做染布。」
民眾 陳小姐:「我一直以為說那個薯榔,只是好像以前的人不知道拿來做什麼,但實際上一直都搞不清楚,所以就才想說透過這個活動,應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8月9日在台北市立舊莊圖書館舉辦的薯榔染布手作坊,不僅讓民眾透過雙手,感受原住民的生活智慧,也讓參與者帶回手作成果,還有從體驗過程中培養出的認同與尊重。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