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搭配銅管演奏,這是2020年5月成立的踢霹歐(TPO)爵士大樂團,由一群致力於將傳統美國爵士精神,帶進21世紀的國際專業樂手們所組成。樂團創始人同時也是指揮的Jim(高杰),歷經兩年多時間,製作發行的專輯《繞.境》,融合台灣多元族群文化,在今年金曲獎強勢入圍兩項大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及最佳作曲人獎。
《繞.境》專輯製作人 Jiim Geddes(高杰):「其實爵士音樂不是只是一個我們的刻板印象的,就是其實有好多不一樣,現在流行音樂都是從爵士音樂來的,然後因為可以有變化、可以加進去好多不一樣的文化,所以其實我在想在台灣應該有跨界的,然後因為台灣的音樂,我一直在想台灣的音樂是什麼。」
不同族群類型的音樂交織,代表土地與文化,《繞.境》意旨台灣音樂文化如樹根般纏繞交錯的多元樣貌。
專輯當中這一首長達將近17分鐘的「哭訴」,是樂團特別找來排灣族鼻笛傳承藝師少妮瑤,一起合作的作品。
《繞.境》專輯製作人 Jiim Geddes(高杰):「我有聽到老師的故事,我發現其實他跟爵士音樂是一樣的故事,你是從以前的人有學到、你是用你的大前輩教你怎麼用你的樂器,我發現原住民音樂傳統音樂跟爵士音樂其實是一樣的,就是不同的地方是精神,(spirit是一樣的)對,你是用你很久以前的想法,然後下一張(代)然後傳承你的晚輩跟爵士音樂一樣。」
鼻笛傳承藝師 Sauniaw Tjuveljevelj(少妮瑤.久分勒分):「像這次他們編曲這樣的方式,其實也有給我很大的激勵,因為大家知道就是以前傳統音樂要怎麼,我們會想說要把傳統音樂要傳承、要推廣,但是我們要怎麼去推廣那種方式很難,每個人都會有他的難處,不知道要怎麼去,我們一直在講一直在說要推廣,就是推廣不下去,就是一直沒有辦法衝破這種困難點。」
在過去排灣族文化中,鼻笛只有男性可以演奏,但面對傳統文化快速式微,少妮瑤打破「傳男不傳女」的傳統,她做為排灣族年輕輩的口鼻笛傳承藝師,也是屏東縣傳統藝術登錄保存者。從年輕時就投入傳統藝術保存,發行過多張鼻笛創作專輯,努力把傳統音樂讓更多人聽見,期間也嘗試過與不同現代樂器結合。這一次,藉由原住民古謠與爵士樂相同的即興手法,兩者共融貫穿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讓她看見新的突破點。
鼻笛傳承藝師 Sauniaw Tjuveljevelj(少妮瑤.久分勒分):「他(Jim)找我的時候我有提出兩首歌曲,一個算是情歌、一首是其中這一首哭訴,結果他中意這個哭訴這個部分,我也滿驚訝的、我就更納悶了,哭訴因為它很困難,怎麼跟樂團可以合作在一起,但是經過這次他們就是編曲,然後我就覺得也讓我大開眼界這樣子。」
曲調哀傷,演奏上綿密的音頻線條展現內在情感,表現出排灣族人內斂民族性格。透過鼻息的吹奏,也讓大眾聽見排灣族最接近內心深處的靈魂悸動。「哭訴」是排灣族在喪禮中,以哭歌泣訴亡者表達依依不捨情感的歌曲,傳統喪禮中只有婦女才能吟唱,固定的曲調、歌詞即興發揮。
鼻笛傳承藝師 Sauniaw Tjuveljevelj(少妮瑤.久分勒分):「我們講的哭訴、排灣話是Cemangit,那因為我那個時候就讀玉山神學院,在部落田調那個時候1992年、1993年,在當時整個部落裡面,如果在家裡有人辦喪事的時候,已經不再聽得到這種有人在哭訴的情境,後來我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好好聽喔!非常非常動人的一首歌,哇,我們排灣有這麼動人的歌謠,我覺得這首歌謠已經好久好久沒有再被唱到了。」
中國笛樂手 劉士瑜:「就一個參與這張專輯製作的角度,我會覺得這張專輯它很像一桌菜,這一桌菜我們可能可以跟大家一起享用,我們一起來享用這一道像台灣氣味的菜色,那這些不同的菜餚裡面,可能有講閩南語的、像我那一首「港都夜雨」,然後也有客家天空落水也有哭訴,我們一整桌名為台灣歌謠、台灣文化的,我們一起吃這一頓飯。」
一張專輯來自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共同居住在台灣這座島嶼上,就如爵士精神,展現各自文化的特殊性,在傳承的同時,也展現出台灣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尊重,更要讓世界聽見台灣多元的聲音。
《繞.境》專輯製作人 Jiim Geddes(高杰):「如果你聽不懂,你應該知道這個樂手是探索什麼,因為這個是每一位的故事,就算是不會音樂的人,也可以做爵士音樂。」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