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裡,種植各式各樣的小米品系,種類琳瑯滿目讓人驚豔。這裡是花蓮瑪布隆農場的小米田區,共栽植7項小米品系,由15位農友提供種原,而種植面積高達1公頃以上。
瑪布隆農場負責人提到,馬太鞍部落過去還有3支小米種原,如今只剩下1支,顯示小米數量正在極速銳減,他希望在自己能力範圍保存在地珍貴米種。
瑪布隆農場負責人 Olang Rengos(柯春伎):「部落自己種自己在地的小米,祭祀自己的部落祖靈,我覺得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台灣的小米、花蓮的小米,不可以在我們這個土地上消失,未來我的想法是希望能夠,引進適合的機械設備來省工省力,讓小米這個作物可以變成一個可以維生的作物,既可以保存文化,又可以有經濟收入跟來源。」
慈心基金會自2021年開始,在東部地區收集205個小米種原,並且提供種苗場保存,目前已成功繁殖更新156項品系。保種同時也透過跨領域專業以及市場媒合的方式,實現小米文化永續傳承。
慈心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 簡郁娟:「還是會有一些部落年輕人,他是想要幫助這些農友的,我們也會幫忙媒合,或是有一些餐廳他有需要煮小米的料理,或者是做烘焙的,我們就會儘量去做發展,讓這個循環可以永續下去。」
農業部種苗改良場長 張定霖:「我們農業部提供一個好的冷藏空間,可以儲藏10年,可以冰2百萬公斤,在這裡我要跟各位進一步的保證,這一些遺傳資源屬於部落,不屬於種苗場。」
由於小米的適應力強,相較於其他雜糧更耐旱,而且會隨著環境發展不同樣態,除了營養豐富之外,更是台灣未來在面臨糧食危機的重要選項。至於未來將要如何推廣、分享小米的重要性,也考驗農政單位的行政智慧。
責任編輯:吳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