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立法院會議室塞得滿滿滿,前來的有原民族人、專家學者、2050淨零排放的相關部會、以及需要減碳的企業代表,深入了解在「碳有價」的時代中,原民族人如何發展自然碳匯;而攸關原住民族的森林自然碳匯的資源,也就成為重要關鍵。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減量交易組副組長 李貞瑩:「政府應該跟原住民族共同來推動跟管理有關原住民地區的自然碳匯,新增的碳匯的相關權益必須跟原住民來共享。」
金管會證交所代表:「假如說上市櫃公司或是它供應鏈的所在地區,如果是鄰近原住民保留地的話,公司這邊可以評估對於社區的風險或機會,並且採行相關的因應措施。」
要增加公司企業減碳,金管會也宣布現行的治理評鑑架構,不過政府政策的引導和把關力道夠嗎?即將問世的「原鄉碳匯ESG公益平臺」,要讓原鄉碳匯資訊公開透明;不過回到現在,森林資源的復育跟維護,會不會跟現行的「禁伐補償」出現競合?
原民會原民經濟發展科長 安柏翰:「其實按照現行的《禁伐補償條例及辦法》的規定,只要在檢測的時候符合覆蓋率的七成以上的規定,其實是不會影響到族人在森林利用上面、在疏伐上面工作的進行。」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伍麗華):「我們很希望透過今天(2)的一個平臺,然後讓政府能夠透過政策的引導,讓企業跟我們土地上人民能夠有一個非常好的合作。」
在禁伐補償之餘,森林經營的更新利用,原住民族的土地從保留、造林、禁伐到邁向種碳,不過原鄉的族人對碳匯和碳權如何解讀?研究碳權交易和土壤學相關的專家學者也提供策略,讓部落在守住土地價值的同時,也能創造新產業。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