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南瓜、糯米等傳統食材用葉子包起來,耆老帶著尖石嘉興國小的孩童做中學,學習自己泰雅族祖靈祭的文化;108課綱上路至今已邁入第四年,許多早已開始民族教育的原鄉學校因著課綱的施行也拓展了學習素養的道路。
嘉興國小校長 Makus Suyan (徐榮春):「從108年開始就籌備我們的泰雅族的民族教育的課程,那我們109年到現在112年總共在祖靈祭的課程已經有每一年都做,所以大概有4次到5次的課程的實踐的機會。」
德拉楠民族實驗小學 tjuku kaljuvon (梁淑媛):「山林智慧、部落食農、部落史地還有我們的彩虹編織,那我們的課程也是以每年滾動式的方式,我們逐步找到屬於泰雅的文化,那我們要走我們泰雅祖先的路。」
打破制式的學習疆域,學童走出教室、進入山林,練習走著祖先走過的路;以往國高中升學注重的學科教育,隨著107實驗教育三法以及108課綱的上路,傳統文化的學習也有了翻轉的契機,讓課程的安排多了彈性的選擇。
尖石國中校長 彭清宏:「我們也拓展了做了部落文史、山林的教育,本來只有4到6節的(特色課程),我們透過實驗教育的法令依據,變成我們有接近10節的這方面的文化課程。」
桃山國小校長 Yayut Isaw (蘇美娟):「那也因為我們是實驗教育,這樣(108課綱)的規定就是鬆綁,所以我們的國英數3科都比12年國教課綱還要再多很多節課;所以我們也很注重所謂的混齡還有分組教學。」
文化課程提升了,但學科教育一樣很重要,只是學習的方式蘊含了族群文化的智慧,結合在地日常生活、山林文化,讓學科的世界不再與原鄉生活脫離,也幫助學童更能理解教學內容。
自信地搖擺、唱著泰雅古調,從歌謠中學習族語、歷史文化,也是養成新課綱文化素養的重要指標;然而,108課綱的實行似乎沒有縮短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校長也指出無論教育陪伴、才藝培養,家長的支持更是學童成長、升學的重要因素。
桃山國小校長 Yayut Isaw (蘇美娟):「那因為我們知道你要念音樂班,家長投注的資本是非常得大,那山上的孩子我們大概就是一周給他兩節(學)他所喜歡的樂器,不管是直笛或是打擊樂,這樣的一個分量其實我知道,其實並沒有那麼地足夠。」
尖石國中校長 彭清宏:「學校端就應該的確,師長在教學或者行政上面要多給小孩子這方面的引導;第二方面就是需要家長,這方面也要一同來著力。」
雖然108年的新課綱提供以族群文化為核心的教育場域,但是高教端的銜接目前仍有斷層,也讓原鄉國中小學,擔憂文化素養的培養無法再提升。
尖石國中校長 彭清宏:「從國小實驗教育到國中實驗教育,我們這邊銜接的基本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到了高中這個階段現在就是一個空缺;嘗試尋求了很多大學的協助,那大學端還沒有給一個很明確的答案。」
雖然新竹5所國中小締結Tnunan(共生)課程發展策略聯盟,朝向擬定泰雅族文化領域課程發展;但是原鄉國中小的學生畢業後,往往都會前往城市讀書,接下來能否讓族群文化接續新的篇章,仍需各界重視。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