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族袁光河長老在他的工作室一一介紹他的作品,都是過去傳統社會用竹或藤編織而成的器具,像是魚筌、背籃以及提籃,另外像是邵族最重要的祖靈籃,過去族人如果需要更換或添購祖靈籃,都會請他製作,但現在因為他年老體衰,製作這些工藝製品,對他來說已相當吃力。
伊達邵居民毛美麗說:「現在他歲數也有了,身體也沒有很好,所以說也沒有在做了,那我們就會拿我們的祖靈籃,去南投竹山給人家看,他們就會幫我們做跟的一模一樣,」
編織工藝師袁光河說:「年紀大了腳都退化了,眼睛也有白內障,竹藤要剖絲的時候要用到眼力,要剖絲時已看得不是很清楚,所以我現在工作在做也是,走路以不方便,如果要上山採集原料,感覺也不太方便。」
袁光河長老很驕傲地拿出過去的新聞剪報表示,他製作的魚筌曾被獲選為106年,蔡英文總統出訪友邦馬紹爾群島的伴手禮,但也無奈表示,雖然過去有不少人跟他學習工藝,但這些竹籐編織的傳統工藝,仍不敵現成、便捷的塑化製品,因此這些傳統工藝,持續學習的人也愈來愈少。
伊達邵居民陳怜喻說:「花錢買個塑膠品反而比較實用,對啊,因為現在這種東西,其實是我們覺得說,它在邵族裡面比較有記憶性、有傳承性,但是現在年輕人覺得,學起來的話是比較,反而會覺得說這種東西學起來,根本沒有什麼意義。)
編織工藝師袁光河說:「當然會消失啊,裡面沒有人再來學也是會啊,失傳去了,我是算說如果有人要學,我也會教他,教到要怎麼做,教到他會為止。」
袁光河長老表示,現在用傳統工藝製作的背籃以及提籃,還是有人繼續在做,但像是魚筌以及久久才會做一次的祖靈籃,這些東西因為使用不多,幾乎已沒有人肯學習,未來這些傳統工藝,恐怕也難逃失傳的危機。
整理:施容亘/責任編輯:林芷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