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富世遺址考古歷經30年 初揭神祕面紗

  • 發布:2021-09-27 17:33
  • 更新:2021-09-27 12:00
  • 花蓮縣
  • Kumu WatanTalu

大綱

太魯閣族的部落有史前的遺址!1984年考古學家陳仲玉發現了,在花蓮秀林鄉富世村的河階地上有史前的遺址,命名為太魯閣遺址,後來經過內政部古蹟審議會確認為遺址後更改為富世遺址,並且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在是縣定遺址。從第一次的考古挖掘後,歷經了三十多年的時間,2019年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為了進一步理解富世遺址文化內涵及釐清單石的功能,進行了第二次的考古發掘工作,並與當地族人分享調查的結果。

蔚藍天空、崇山峻嶺、平靜的立霧溪出海口,這裡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千百年來世代族群在這裡交會相遇,形塑多元的文化。40年前台灣的考古學家們,在這裡陸續發現了十幾處的考古遺址。1984年營建署委託學者進行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考古學家陳仲玉在富世村姬望教會上方的河階地發現了地形像彎月的史前遺址,並且將它命名為太魯閣遺址。

今年87歲已經退休多年的考古學家陳仲玉,37年前在立霧溪流域調查發現了7處的遺址,並在太魯閣遺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富世遺址以及普洛灣2處遺址進行試掘,採集到陶片、石器與鐵器三類文物,石器則以在太魯閣遺址遺留的單石最多共有100多件。根據陳仲玉的調查研究富世考古遺址有二層不同的文化層。

當年陳仲玉學者考古挖掘到墓葬石版棺以及文飾多樣具方格印文的陶器,經過內政部古蹟審議會審議確認是史前文化遺址,並於1988年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不過對於遺址名稱陳仲玉有不同看法。

位於立霧溪下游右岸海拔100-150公尺之間河階地上的富世考古遺址,1988年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2006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修定後公告為縣定遺址,2012年也重新公告遺址範圍面積約1.5公頃。不過當時被公告為國家古蹟,讓當地的太魯閣族人很訝異。

當地族人說長輩告訴他們那是荷蘭人的墳墓,而根據文獻資料荷蘭人來到臺灣東海岸挖金大約是17世紀,也就是西元1601年到1700年之間,當時荷蘭人見到各地原住民族人身上配戴金飾就會積極詢問來源希望可以找到黃金。而考古學家挖掘到的富世遺址的文物年代更久遠是史前時代的文物。

1984年考古學家陳仲玉發現富世考古遺址之後,土地幾乎沒有耕作,雜草林木也把這處遺址遮蓋了。35年後,2019年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為進一步理解富世遺址文化內涵及釐清單石的功能,進行了第二次的考古發掘工作。

這次的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生活日常使用的陶石器,破碎的陶器,以及大量本地片岩打製的斧鋤形器,有些素面無文或是摻雜海岸山脈火成岩屑的陶器,或是縱谷支亞干流域一帶的玉器,顯示這裡有許多人群的互動接觸以及物品的交換。

研判遺址可能比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更早一階段的人群,約距今2000年上下,依陶類成分推測該遺址的人群與台灣東部花蓮南北、山區和海岸有所交流。遺址內的立石與現象結構具有緊密的關聯,成大老師研判屬於建築結構的一部分。

兩次考古挖掘相隔了30多年的時間,或許是雙方挖掘的面積都僅僅是整個富世考古遺址的一小部分,無法看出全面性,也有待更多的調查研究分析。但可以知道的是在這個立霧溪的出海口,曾經有不同社群的居住,造就了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

透過學者的調查太魯閣地區的人文活動在史前時代已經開始,延續到當今太魯閣族人,不同世代的人們在立霧溪口相遇和交會。而距今大約400多年前,太魯閣族人從南投遷徙到這裡居住,現今秀林鄉富世村太魯閣語Bsngan,意思就是相遇、交換的地方。

現在富世考古遺址的所在地,大部分都已經是私有的原住民保留地,當代考古研究也努力希望可以擔負社會責任。

公告為遺址後依照規定土地的利用勢必受到限制,但比起其他地區有爭議的遺址土地,經過縣府的說明以及提供補償,地主也樂見遺址的保存。

花蓮縣政府為了維護考古遺址也補償地主使用土地受到限制的損失,訂定了自治條例提供補償金,而這是全國首創,目的就是希望土地所有權人可以一起維護遺址。或許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成為其他縣市的參考,讓遺址維護跟地主的權益可以達到雙贏。

責任編輯:德藍亞朗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