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匯、原住民與氣候變遷」交流會屏東場,邀請各領域專家,跟民眾討論「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有關森林碳匯、原住民族以及氣候變遷等議題,面對溫室效應全球努力推行減碳政策,擁有碳匯及碳權將擁有國際影響力,專家認為台灣也應該積極應對。
屏科大森林系名譽教授 陳朝圳說明:「現在比較重要的在台灣現植林裡面,其實很重要是加強森林經營的策略,你怎麼樣讓現植林,它的生長量能夠增加,生長量一增加的時候,二氧化碳的碳匯才會增加。」
前林務局長 李桃生表示:「提供資金協助原住民來經營,將來在一個基準線劃定以後,所產生出來的碳匯就會變成碳權,當然要經過一定的計算,這碳權將來就可以在市場上被交易,也可以讓企業來認購。」
所謂碳匯就是能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而森林被認為是實現淨零碳排放的最佳碳匯,跟全球現況相同,原住民族也被認為是森林的最好管理者。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 台邦.撒沙勒認為:「有關這些碳匯的交易的部分,是不是也可以透過認養,或是國家的跟原住民合作,然後將這些受益用在該族,或是當地的原住民族部落,來發展它的文化、社會、經濟,或其他的建設。」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謝英士則說:「來共同思考、研擬,未來台灣怎麼樣能夠充分地發揮,森林碳匯的功能,然後能夠惠益給原住民,甚至對台灣整個永續發展有所幫助。」
不過有青年認為,原住民族社會對碳匯及碳權非常陌生,認為交流會之前應該讓原住民族充分了解。
屏東大學原專班助理 余奕德表示:「我們在談這個碳權,或是碳匯這個非常抽象,非常高空的議題的時候,要跟原住民族談參與、談共管等等,這之前是不是應該有一個,讓原住民社會了解這個議題的過程。」
接下來25號在台中還有一場交流會,想了解的族人朋友不要錯過了。
責任編輯:張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