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平埔原住民族群身分法》即將通過,台南市原民會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團隊,辦理平埔原住民傳統名字研究調查初探;透過荷蘭、清朝時期等留下的歷史文獻、官方書籍和著作,爬梳整理西拉雅、大武壠、洪雅、馬卡道等平埔族群的傳統命名制度與名譜。
台南市原民會主委 Salau Kaljimuran(白惠蘭):「這是我們第一次這樣子著手,其實也應該是全國之先,然後我們對於平埔族群做更多的認識,只要有開始就不會太遲,之後持續對於平埔族群的研究會有更多。」
成果展當天,也邀請各平埔族群團體一同參與和指教,而策展團隊也說明就目前研究推測各族取名規則,西拉雅是以氏族名加個人名為主,馬卡道、大武壠以及洪雅族則有類似親子聯名制度;不過團隊也提到,因為僅有西拉雅族擁有相較完整的羅馬拼音文獻,因此在研究各族取名規則時,也會參照周邊族群命名方式。
研究團隊成員 曾祥宇:「比方說馬卡道族好了,它有很多名字只有漢名但沒有羅馬拼音,那我們會去找鄰近其他民族,比方說西拉雅族,有很多的羅馬拼音我們會去找說這個名字,有沒有發音很接近的羅馬拼音。」
西拉雅族群教會聯誼會長 Akey Tagalomay(羅仁貴):「西拉雅的名字(系統)應該斷層了很多代,所以到我們這一代,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去了解,上一代他們怎麼取這樣的名字,藉這個(展覽)把它陳叔倬教授,(研究團隊)把它挖掘出來,透過文獻研究出來,我們才知道我們這個名字也是很特殊。」
成果展覽不僅是文化復振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族群認同重建的關鍵一步,期望讓大眾認識平埔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文化價值同時,也重拾族人文化傳承使命感。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