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上旬清晨5點半,住在嘉義縣大林鎮的陳溪水阿公已經工作1小時,收割蔬菜後要到早市販售。
記者:「阿公你種什麼菜?」
阿公身旁是結縭60年的太太,錦珠阿嬤,兩人都已83歲高齡。子女在外縣市,平日由夫妻倆互相扶持、照應。
陳溪水阿公:「腳沒力也有在做,腰椎也痠,膝蓋也會痠。」
錦珠阿嬤:「(現在有沒有在上課?)有啦,去活動中心,老師如果教就跟著跳。」
阿嬤肌力不足,行動緩慢,阿公較硬朗,日常生活不成問題,但煮食不拿手,老老相依的2人,因緣際會下來到C型社區長照據點,不再擔心吃飯問題。
照顧秘書:「現在的臉跟以前不一樣。」
進到屋內,照顧秘書與個案熱情互動,65歲的簡大哥多年前中風後,半邊身體行動不便,兒子開早餐店,作息難配合,也沒有專業復健技術,於是申請長照2.0的居家服務。
照顧秘書:「這裡開始 ,一、二、三。」
努力復健下,簡大哥從手部僵硬無法打開到現在能靠輔具緩步前行。除了居家服務,他也會到前往C型據點上課再外帶餐盒回家,心情變得開朗許多。
長照使用者 簡大哥:「來幫我復健腳、復健手,還有擦澡,現在我都自己會下午會自己騎電動車去外面逛。」
照顧秘書 吳貴鶯:「(以前較鬱悶?)他都說他沒有老伴了,獨自一個人,小孩子又工作很忙,沒辦法跟他聊天什麼。」
簡大哥以及溪水阿公夫妻都是長照2.0服務對象。舊制中,失能程度分成輕、中、重3級,2.0版本將服務對象擴大,細分為1到8級,也將長照服務分成4種類別,分別是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
弘道基金會嘉義服務處長 張儀芬:「簡單來說,其實我們現在長照都是用所謂的四包錢的那個概念去做推動。」
政府依失能等級提供不同額度的補助金額,等級越高補助越高,由個案管理員訂定專屬照顧計畫,但也有發現交通串聯問題;或是長輩失能狀況變好,政府補助變少的問題;也有長輩需要的服務不在補助範圍,幫助長輩恐因違規被檢討、領不到補助,不做卻無法滿足需求。
弘道基金會嘉義服務處長 張儀芬:「它其實還有一些串聯的部分還是沒有辦法做得很好,沒有透過交通把它串聯起來的話,其實對於就是再多、再好的服務,它其實也不能再輸送到個案家。」
學者也發現,住宿型機構的失能者沒納入長照2.0補助對象,最高僅月領1萬元,以及聘外籍移工的家庭無法使用照顧服務,出現症狀嚴重者反而照顧得少,這種保小不保大的現象,大小問題不少,學者歸納主因跟資源有限有關,建議比照日、韓模式,將長照2.0從稅收制改成社會保險制,或是兩者兼併成為混合制。
陽明交大衛生福利研究所兼任教授 李玉春:「如果說我們想要擴大我們的服務範圍,那勢必我們必須要增加更多的財源,目前來講,其實大部分的國家在長照,尤其在東方的日本跟韓國,大概都是採稅收跟保險是混合制。」
超高齡社會逼近,學者認為要照顧多少人、照顧到甚麼程度,是政府應該持續檢視、思考的角度,才能讓長照越來越符合需求。
責任編輯:蕭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