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基金會23日舉辦「檳榔防治法推動論壇」,匯聚監察院、衛生福利部、農業部等多位專家,共同探討「檳榔健康危害防治法」草案。檳榔作為台灣重要的經濟產業,卻因健康危害引發國人關注。根據衛福部數據指出,2024年健保在口腔癌與食道癌的支出高達140多億元,遠超檳榔產業百億產值,每年逾1,1萬人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死亡人數達5,400餘人。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早在20多年前就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凸顯檳榔對國民健康的嚴重威脅。
消基會副董事長 侯勝博:「檳榔在台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檳榔防治需要有一個專法,這個專法的實施,並不可能只靠單一部會,這個需要很多的這個部會,包括我們的農業部,包括我們的經濟部,然後也包括我們的衛生福利部。那很重要的原民會的參加,那也是非常重要,因為檳榔對原住民的文化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產業。」
監察院監察委員 趙永清:「我們濁水溪有沙塵的問題,就是上游很多種植檳榔,或者是蔬菜,然後造成土石的流失,然後把這些土石都沖刷到下游來,然後造成風沙一來,那邊的民眾受害,所以那個地方的肺癌,或者是相關的這些病變特別多,所以這不是口腔癌的問題,不是食道癌的問題,甚至包括你的肺都會因為這個土石的沖刷的問題,然後就會造成危害。」
檳榔在原住民族社群中不僅是經濟作物,更是文化產物,與婚喪喜慶、巫儀等傳統儀式緊密相連,由其在台東、屏東、花蓮等原鄉盛行。原住民口腔癌位居癌症死因第三,顯示健康風險尤為嚴重。然而防治法需尊重原住民族文化,透過轉作輔導與替代經濟策略,來降低對原住民族社群的衝擊。農業署已推出轉作計畫,推廣野菜、藥用植物及高海拔水果種植,並結合行銷確保農民收益。
彰師大原專班教授 怡懋.蘇米:「但對於我們原住民來講,因為有很多是隸屬於我們跟文化相關的一些的,就是意義跟連結,所以今天的立法裡面,也要找出一條出路,這個路如何能夠好好適性地,去解決一些未來我們原民的部分,如何來去因應這樣的一個立法,以後不管是從經濟或生存,甚至是文化上的一個,就是傳承上的這一塊的策略。」
檳榔防治法已延宕20餘年,趙永清強調,政府再不動起來,就是失職怠惰。監察院也將敦促行政院限期完成「檳榔健康危害防治法」立法,並跨部會協調協助農民轉作與轉業輔導,在確保農民生計的同時,也能兼顧文化傳承與環境永續。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