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用途廣泛,不只生長快速、固碳能力也高於一般木材,已被國際視為永續發展的戰略性自然資源。而以竹子為核心的「竹博覽會暨世界竹論壇」今年將首度移師台灣,林業署規劃跨五個縣的展區,要從竹的加工技術、竹構建築、工藝設計品、手作體驗、療癒遊程以及市集活動六大面向,讓國際感受到台灣竹文化嶄新的一面,而畫面上這隻用竹子編成的巨大領角鴞,就是出自族人之手。
花蓮縣富里鄉萬寧村居民 陳權榮:「領角鴞就是台灣的一個特有種,貓頭鷹對於原住民來講算是一個吉祥物,從以前古老對貓頭鷹都是滿友善的,牠算是一個吉祥物,所以我現在要做出貓頭鷹就是這個理念。」
花蓮縣富里農會總幹事 張素華:「這一次我們總共會有十座的竹工藝的里山動物,就是來自我們部落的這些耆老,還有我們年輕的這些農夫,他們所創作的這些藝術品。」
然而要推廣台灣竹,產量就相當重要,雖然台灣竹林面積約有18萬公頃但多在原保地,而在《原保地禁伐補償條例》規範下,若是疏伐可能影響族人申請補助金,讓國產竹的取得更加困難,竹產量更從320萬支下滑不到100萬支,對此農業部從去年開始,祭出「原保地竹林更新獎勵作業」來解決竹產量及疏伐問題。
林業署長 林華慶:「我們在我們的新興竹產業發展計畫裡面就有編列經費,如果原住民保留地在進行竹材的生產的話,由農業部會給予每公頃3萬元的生產獎勵金,等到疏伐完之後,他可以重新再領取禁伐補償的獎勵金。」
林業署也表示竹林定期疏伐有助於水土保持,去年申請原保地竹林更新獎勵措施的案件共有29件,面積達27公頃,未來也將針對桃園復興、新竹尖石擴大宣傳;若族人要申請可先向地方公所洽詢,再備妥相關申請文件,截止日期到4月30日。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