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鬱蔥蔥的竹林,是國內山上常見景象,尤其在北部泰雅族的傳統領域上,更是一項重要產業。不過2016年「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上路後,國產竹材的產量卻直線下滑。原因在於許多林主,擔心竹林疏伐,恐怕影響土地70%的竹木覆蓋率標準,也拿不到該有的補償金,就有族人乾脆讓竹林閒置。
新竹尖石玉峰村長 林清文表示:「因為這些東西本來就很難拿捏,而且現場工作,你說要留70%的覆蓋率,那實際上在現場操作,這個工作不方便而且有難度。」
法條衝擊竹產市供應鏈,甚至閒置老竹,也可能讓水土保持功能衰退。林務局則在2月初,頒布「原保地竹林更新獎勵」,只要向竹林地鄉鎮市公所申請,在政府輔導疏伐的作業下,也能領取每公頃3萬元獎勵金,每隔三年疏伐可領一次。
新竹尖石玉峰村長 林清文說:「在我們村裡面,(伐竹)勞動力大概占到兩三成有喔。」
玉峰村長表示,獎勵辦法上路,村內從事伐竹勞工又有望得到工作機會。也有林業公司經理認為,雖然原有的禁伐補償條例,有給予地主疏伐的空間,但獎勵辦法上路,能讓地主整理竹林地,有更多彈性選擇。
桃園復興林業公司經理 Lucu提及:「例如說砍伐的工班,他去做評估之後,認為說這個可能要做強度比較大一點的疏伐。如果擔心會影響到覆蓋度七成的部分,那林主就可以提早去決定,他要申請禁伐補償還是申請獎勵。」
對於獎勵辦法公告,各界樂觀其成,也期待後續對竹產業發展的幫助。不過也要提醒地主,竹林更新最慢四月底前就要向公所完成登記,而林務局也將在這段期間,到各原鄉地區辦理八場次的推廣說明。
責任編輯:陳劭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