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會將推動的族語師培策略,顯見國內對族語人才的需求。不過「人才」從何而來恐怕是政策起步重點。而部分青年對於自己是否有能力成為「族語老師」仍抱持疑慮。
青年 tjaiwan‧parilaw認為:「這樣子的語言學結構它不一定是很直觀的,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在從事族語教學可能會有一些這樣子的,好像是隔了一個紗。」
要成為族語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讓不少青年卻步。tjaiwan提到現在學習族語就像以「外語」形式學習。掌握精髓仍需不斷地與長輩接觸,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挑戰更為嚴峻。
青年 Buya Watan感嘆道:「這個族語的功力差十歲就差一截,就是我80歲的爺爺跟他的孩子60歲,或跟他的侄兒70歲就差很多了。」
青年Buya從周遭同輩觀察,長輩凋零,青年精進族語能力,環境可說是相當有限,更與自己想像中的「族語老師」有著遠遠落差的語言能力。當然也有不少像Amuy有著明確目標的青年,族語教學不在生涯規劃中。難道族語人才培育就要就此打住嗎?想從事織布設計的Amuy給了不同看法。
青年 Amuy Yayaw表示:「你織布這塊就會有一些像是,可能我們織布材料工具就會有那樣的單字,像我們自己就會比較了解這個工具的名稱,或者是說在製作的過程可能我們要怎麼樣去跟長輩溝通。」
處處充滿挑戰的族語學習環境也並非束手無策。此外tjaiwan也提到,透過網路媒體激發討論也是現在青年營造族語環境的重要管道。
tjaiwan‧parilaw說道:「我們就用排灣語來書寫、用排灣語來解釋,大家對族語有另外一個管道去看見排灣語。」
青年力量營造族語環境,這股力量如何延續、提升青年對族語學習的自信?恐怕是未來師資政策的重要起手式。
責任編輯:黃昱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