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中研院攜藝術家林介文編織展 今正式開幕

大綱

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攜手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所舉辦的「政策、記憶與物質經驗:林介文與美援時代」展覽,今天(23)正式開幕。展覽要透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援時期所提供的物資,是如何改變族人編織材料的限制與顏色,進而開啟更多的研究與討論。

在具有威權時代背景所設計的空間中,駐立著用現代媒材編織而成的作品,「政策、記憶與物質經驗:林介文與美援時代」展覽23號正式開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二戰美援時期提供的物資,是如何改變台灣人民日常物質的過往內容為主題,透過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的編織作品,呈現複雜的認同政治與物質文化間的關係。

藝術家 Labay Eyong(林介文)說:「我剛回國的時候,我就是看到奶奶的衣櫃裡面有非常多的Gabang(被毯),然後那些Gabang都是五顏六色的,就是它的顏色一直換一直換,而且換得很不合邏輯,就是你總會覺得她幹麻換那麼多線那樣子,然後問了之後才知道說,是因為教會拿到的毛衣拆成的線,然後為什麼教會會拿到毛衣,就是因為跟美援時代其實有關。」

而林介文在返鄉田調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家鄉花蓮縣萬榮鄉各村以及西部泰雅族人,都有這樣拆解毛衣再織的行為,而這些被稱為「Tambrigen(交換)」再製的織品,改變了原來部落編織的材料限制與配色,更在部落進行了一場創作革命。

藝術家 Labay Eyong(林介文)說:「我就覺得這個交換的舉動是很具有時代性的,然後我想要回敬那個時候的這種創作模式,所以在我的作品裡面都是用這種模式去構成。」

除此之外,展覽中還可以看到美援時期的檔案紀載著,當時的省政府為了改善族人的生活、提高經濟來源,決定設立織布傳習所,提供族人機器以提高生產力,或改變當時政府可能認為落後的織品技術。

中研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 賴毓芝說:「這個織布傳習所所教的新技術,是不是也有哪一部分曾經影響了,我們現在以為是古老的傳統的原住民的編織,我不知道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議題這樣,所以新跟舊也許都不是原來我們想得那麼表面的事情這樣子。」

中研院近代研究所也表示,展覽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動作,並將不同族群的聲音放在同一個平面進行對話,期待未來能開啟更多豐富的研究與討論。

整理:施容亘/責任編輯:孫立婷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