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台北國際藝術村「共織計畫」 傳達族群文化精神

大綱

當代藝術的創作表現方式,不只會跟著策展人的想法轉變,也會因著藝術家彼此間的合作昇華。近期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進行的「原來式設計-共織計畫」,就是要透過三位原民藝術家各自的作品,交織成一體,進而看見原民藝術家如何溝通、串聯以及合作的過程,也讓大眾用不同的視角,看見原民文化的內涵。

在昏暗的白盒子空間下,由三位不同族群的原民藝術家,將各自創作的編織作品,交織成一幅巨作,這幅作品就誕生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透過「原來式設計-共織計畫」,策展人想要讓大眾一起思考,當編織不再依附於傳統,甚至編織已經成為某種創作的狀態,我們是否能更加純化地討論,原民藝術家如何串聯彼此,進行創作。

策展人高立哲表示:「他們如何把作品放在這個作品裡面,甚至還要三個串聯在一起,其實是需要多方的討論,那我呈現當代原住民族不同的族群之間,如何去溝通、去串聯、合作,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議題。」

透過創作,談論當代議題,是當代藝術最直接的表現方式。而將卑南族、泰雅族及排灣族藝術家各自創作的編織作品,融為一體,進而探討議題,也確實考驗著策展人與藝術家的勇氣。

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提及:「那個原來創作的想法,跟他原來創作的一個動機,抽離環境之後可能就不太一樣。」

但這看似艱困的任務,對原民藝術家來說,卻很有趣。

參展藝術家 Yukan Yulaw說明:「就大家就覺得我們想出一種方式,讓這三個作品放在裡頭是和諧的,沒有誰要特別做中心,誰要特別是凸顯出來,所以我覺得這樣子的合作,其實還滿有趣是,沒有想到會這麼順利這樣,那就回到前面講的,我覺得關係上的建立其實滿重要的。」

Yukan Yulaw也說,合作的過程中,原民藝術家之間,並不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去認識彼此,也將彼此的作品,當作是自己的作品般對待,在溝通上與創作中才會如此順利,而這樣的過程,也回應著策展人想要探討原民不同族群間,如何去溝通、去串聯以及合作的議題,透過展覽,也讓大眾用不同的視角,接近原民文化。

責任編輯:孫立婷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