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法委員 Sra Kacaw(鄭天財):「民國83年的7月28日的一個修憲通過、8月1日公布施行,所以8月1日才會被認定為原住民族日。」
回顧正名運動歷程,原民會委託政治大學原民中心彙編「正名運動政府體制文獻史料」,研究者之一林修澈教授指出,正名運動可分為兩條路線,一為社會運動發聲、另一則是體制內的政策推動,後者對制度改革的影響更加深遠。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名譽教授 林修澈:「我們從國民代表大會、從省議會、從立法院、然後從成立的原民會,都是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透過執行的方法、或者是擬定政策的方法在推動原住民族的訴求,最成功的一個案例就是原民會的成立。」
原民會提到,近幾年正名運動中備受矚目的焦點,就是平埔原住民族群的身分認同與法制地位。
原民會綜規處專門委員 曾興中:「以大法官判決的角度來說,平埔原住民族群現在其實已經是法制上被承認的原住民族的一分子了,只是在很多程序上我們還要再加以補強而已,這個是我們必須要處理跟面對的近幾年最重要的一個議題。」
然而在法制推動上,國民黨立委鄭天財表示,民進黨執政多年來《原住民族自治法》、《土地與海域法》至今仍未完成立法,就連傳統領域公告及部落公法人制度也缺乏具體進展。
國民黨立法委員 Sra Kacaw(鄭天財):「傳統領域公告了兩個,一個是烏來區的傳統領域公告了、另外一個公告的是邵族的傳統領域,結果被行政院撤銷了,所以只有一個;這個久了、到現在已經九年了,蔡英文總統也說部落公法人的制度我們已經上路了,結果到現在部落公法人的設置辦法都沒有發布。」
原民會綜規處專門委員 曾興中:「近幾年法院有一些要求說即便是私有土地,可能也要進入諮商同意的機制裡面,族人們也對於法律的這個規範有很高的期望,這也是原民會未來想要加強去面對的事項。」
原民會也表示,正名運動的成功不只改變了身分認同,也使行政體系重新檢視原住民族政策的內涵;今年會持續聚焦語言、文化與專業人才的培育,並投入更多資源,深化原住民族運動人才的量能,延續正名之後的治理轉型。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