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青少年染毒是「交到壞朋友」所造成的,但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真正讓孩子踏入毒品的背後,往往是親子功能不良、貧窮、暴力環境、氣質與心理疾病、環境中容易取得毒品以及教育機會不足等六大因素交織所致。7日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行「別讓第一次成為無數次,青少年毒品使用預防一起來」記者會,公布歷年追蹤研究成果。
國家衛生研究院合聘研究員 陳娟瑜:「這六個大因素裡面,有多少是孩子本身自己可以控制的,其實機會並不太大,因為大部分都是他在這樣的家庭,在這樣的社區環境裡面,其實第一個孩子本身可以控制的機會很小。」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 陳為堅:「所以這個問題也凸顯剛剛陳娟瑜教授講,就是要回到更上游,就是它那個不利的環境,所以為什麼她看到的這個並不是針對毒品的介入,她是針對高風險家庭,因為高風險家庭,它面臨的問題是很多的。」
而在原鄉或偏鄉地區,由於文化背景、生活型態與可取得的資源皆與都會區不同,防毒策略更須量身打造。研究團隊強調,制度設計不能忽視地方差異,必須由了解在地文化的一線社工進行貼近社區的介入,才能真正讓預防「活起來」。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助理 李以諾:「在那個地區(原鄉)孩子和家庭的樣貌,就需要交給一線社工,包含剛剛提到我們高風險家庭,其實就是現在脆家(脆弱家庭)的服務,讓他們在當地服務的時候,可以不管是看到這個家庭在各個地區也有不同的脈絡,那需要針對一些家庭有沒有毒品使用者,那就在更多提供相關的介入服務來進行預防。」
青少年的毒品防治不該只看行為,更應該看見他們身後的結構與環境。不論是政策設計或資源配置,都應該邁向跨部會整合與在地合作,才能真正擋下孩子人生的斷點,讓每一個「第一次」都不會變成「無數次」。
責任編輯:N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