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牡丹社事件周年 「俄羅斯文史展」揭新視角

大綱

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時,俄羅斯軍官曾特地來到台灣觀察牡丹社族人與日本的石門戰役並留下記錄;臺北教育大學楊孟哲教授發現這批文獻之後,決定帶回台灣並在牡丹社事件館展出。

牡丹鄉耆老用古調慰告祖靈,並為「跨世紀臺灣印象之施–俄羅斯文史資料展」揭開序幕;臺北教育大學楊孟哲教授,日前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海軍公文書舘中發現關於台灣牡丹社事件的重要文獻,是151年前俄羅斯軍官保羅.伊比斯的觀戰日記,用第三方的角度記錄當時的情形。

總策劃 楊孟哲:「我們要出一本俄羅斯在台灣把1874年俄羅斯的觀戰日記,他說了5點觀點,簡單地講他說日本這一次出兵來台灣志不在殺原住民、而是將來要統治台灣,150年前俄羅斯就看穿了日本。」

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處長 陳美鈴:「其實這個文史資料它給我們的是什麼?它是讓我們能夠知道我們有許多的觀點、許多的一個思維,我們透過不同的人去闡釋的時候我們有不同的一個看見,這樣的看見無非就是要讓我們能夠彼此地理解。」

海軍軍官伊比斯用筆記及插畫記錄當時台灣人物社會,也察覺台灣在太平洋島鏈重要的戰略位置,他的日記留下寶貴紀錄,也為部落遺失的記憶補上新的拼圖。

牡丹鄉文史工作者 高明:「為了怕這個滿門抄斬,日本人就是戰勝以後就搜山去焚燒這個部落,所以老人家就有這個先知的感覺,就是說出去的人就是不能要告訴他們,所以封口令執行的非常非常地徹底。」

石門國小教導主任 sauljaljui isumalji:「我們除了探究過去發生的歷史,也希望讓孩子知道過去祖先他們為什麼要用血汗來捍衛我們的土地,記取這個意義,然後繼續用這樣的精神來守護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家園。」

這次主辦展覽的臺北市教育人員產業發展協進會,除了將這批俄羅斯文史資料巡迴展出,4月16日也將在石門國小舉行牡丹社事件相關研習,期待透過學校及教育分享這個重要的新發現。

責任編輯:林懷恩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