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族語是當代原住民族的重要課題,尤其在過往殖民政權的壓迫下,被剝奪說族語的機會,但會說族語的耆老也逐漸凋零,是讓語言的復振工作迫在眉梢。
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吳柏瑋:「有一個長輩,有一個阿嬤,曾經跟我講過一句話,他小的時候聽過他的阿嬤講族語,但是他現在已經不記得了,那個阿嬤現在也已經80幾歲了,所以我們希望能夠讓這些在地過去曾經存在過的語言,曾經存在過的記憶,甚至這些所謂的平埔族(群)他們的文化,能夠重現,能夠重振它的風華。」
想要重振語言風華,資料的蒐集也是讓族人、及學者傷透腦筋,所幸在日本人類學者的紀錄之下,還保存著10多篇的傳說故事。
臺灣平埔原住民協會秘書長 陳金萬:「主要就是淺井惠倫,他有幫我們紀錄了10幾篇的傳說故事,中研院的李壬癸老師,都已經幫我們翻譯成英文、日文跟中文。」
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潘正育:「族語的話我們目前還是只有找到伊能嘉矩,他那時候記錄下來的大概20幾個字,一直到我的大伯,他活到100多歲已經過世了,據說他可以念桌上的供品,我爸只會念一個字,然後他還不知道那個是豬還是雞,就是babuy。」
碩果僅存的單詞,是讓語言的復振露出曙光,但光凱達蘭族就有許多語言分支,如何復振族語,語料的蒐集與建立,也成為族人積極面對的挑戰。
臺灣平埔原住民協會秘書長 陳金萬:「語料最豐富的就是巴賽語,雷朗語他的語料是比較缺乏的,但是他可以借重凱達格蘭復振的經驗跟語料,來做族群(語言)的復振。」
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潘正育:「有在討考慮說跟現在正在復振的巴賽語,看能不能結合我們有在做的巴賽語的教學這塊,好像是比較偏哆囉美遠(語),如果我們有哆囉美遠、巴賽語可以幫助的話,說不定我們可以試著從這邊復振(語言)。」
陳金萬表示,隨著各界的鼎力相助,巴賽語教材也即將問世,未來也將擴大對外招生,希望讓沉睡6、70年的語言,能夠重新回到北部平埔族群的日常生活。
責任編輯:吳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