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延續傳統織布工藝 復興區開啟產業新起點

大綱

為了復振在地織布技藝及種植苧麻技術,復興區公所攜手輔仁大學織品學院、文化部,並連結產業與各級學校,推動泰雅織布工藝復振及人才培育推動計畫,從苧麻的種植、取纖、製線,再到織布與裁縫,呈現一體化產業結合,希望達到六級化產業的概念目標,來提升織布、苧麻的產業發展;透過這個計畫,開啟復興區文化生態產業的新起點,同時也達到在地傳統永續發展的精神。

為了復振在地織布技藝及種植苧麻技術,復興區公所攜手輔仁大學、文化部,推動泰雅織布工藝復振、及人才培育推動計畫,從種植苧麻、取纖、織布、再到商品系統化,希望營造完整織布產業鏈,而在地工藝師也表示,過去透過織布產業謀生,似乎沒那麼簡單。

桃園市傳統編織技藝文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Syax Dakyo(張真光):「復興區來講作農的人比較多,實際上工藝師大概有30個,可是有成立工坊的不到10家,真正靠這個來賺錢的,大概1家、2家而已。」

織布工藝師 Lomuy Tali(王碧珍):「就從種植苧麻一直到取纖,我是從小看媽媽還有姊姊在做(織布),所以我們也一直在種植苧麻,現代的經濟來講是可能沒有那麼地划算,因為純手工嘛。」

復興區在地工藝師,織齡都是10年起跳,如今也想找回苧麻種植的技術,復刻出祖先們的技藝智慧,預計9月辦理苧麻種植及文化課程。輔大織品學院院長何兆華表示,相較於香蕉、鳳梨,苧麻的取纖率相對較高。

織布工藝師 Sayo(胡素花):「線材都是買的嘛,那過去老人家他們的智慧,他們怎麼去做紗線,以前泰雅族都是要從種(苧)麻,如果說這些被荒廢的土地,如果說能夠種植大量苧麻,我希望能夠帶來經濟效益。」

輔大織品學院院長 何兆華:「目前的苧麻的取纖率沒有那麼高,可是我們從花蓮的農改所要到的種子,他的取纖率是比較高的,希望說未來我們可以在種苧麻這個部分上,可以找到更好的種子,然後讓我們在改良的時候,可以用好的種子來做培育。」

何兆華提到,苧麻也曾是台灣外銷國際的熱門商品,工業化之後,人造纖維搶占紡織市場,導致苧麻產業逐漸凋零、進而出現斷裂。

輔大織品學院院長 何兆華:「因為台灣目前的整個紡織業都是一個出口的導向,未來的各個歐盟也好、美國也好,他們不管是在碳足跡的要求,還有在整個產品的要求當中,都要求要有本地化的天然纖維的加入,那如果在台灣我們能夠加入本地化的纖維,只有苧麻。」

工藝師資源整合之外,復興區文化觀光所長 Hayung(林翰嶸):「像是在紗線的開發上或者是在教育上面,需要著墨非常多的地方,對內的話我們就針對這些農民,然後再來的話就是工藝師,對外的部分的話 我們就希望,能夠跟其他的公部門甚至工廠這邊能做橫向的聯繫,讓這些資源能夠串接在一起。」

推動復振織布的同時,也祭出工藝師認證課程,學習大嵙崁織布知識,不僅連結產業和公部門,同樣也結合各級學校,統合在地織紋、保存並分享,讓文化的傳承有了新的希望。

桃園市傳統編織技藝文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Syax Dakyo(張真光):「幾乎,你這個家庭的編織的織紋,都是不會公開,都是傳給自己的後代,(現在)很多的織紋,也只能說是聽說,也沒有說完全看到以前的織紋。」

桃園市羅浮高中校長 Tongan(邱嘉增):「從苧麻、從文化的、從編織等等課程,在我們學校裡面的高中部的學生來做課程的實施,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培育專業人才,可以跟輔仁大學,織品學院來做對接。」

不只學習對接,文化部更希望整合一到三級產業,生產、加工、販售一體化,達到六級化產業的概念目標,來提升織布、苧麻的產業發展。

文化部指導業師 孫崇傑 :「因為畢竟要把一個文化提升到更多人能夠理解跟使用,或者是能夠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怎麼樣把這些傳統技術,傳統的這些技能能夠透過所謂的合作發展,去把它形成產業化的可能性。」

不讓傳統成為玻璃櫃裡的文化,產、官、學聯手,推出復振計畫,找回苧麻與織布的生活感,讓傳統技藝也能成為民眾的日常,也在文化傳承的同時,拓展復興區文化生態產業、達到在地永續的精神。

責任編輯:吳柔思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