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從長輩指示,學員將一塊塊大小適中的石頭擺放成V字型,還原過去大武壠族過去的捕撈過程。利用暑假時間,小林村社區發展協會與甲仙國中合作辦理2天的大武壠文化工作坊。活動第一天學員們就跟著族人認識民族植物,並品嘗大武壠族餐食文化。隔日再跟著耆老走進溪流,利用大武壠族傳統捕撈工具漁笱,學習生態捕撈法,儘管艷陽高照,但能泡在冰涼的水裡,邊學習文化,學員也非常開心。
學員 林軒溥:「就滿開心,用古老的方法抓到一些魚。」
學員 何家旻:「阿公那裡有溪邊,所以(小時候)阿公會常常帶我們去,有時候以前小時候,會帶我們去玩這些溪,然後放一些東西,然後捕魚這樣子,因為小時候不太了解,現在都已經大概知道,也知道怎麼用這樣。」
耆老也解釋,魚笱陷阱的設置大小和溪流水量有關,若水流不夠大,就要不斷往上游擺放石頭。
耆老 徐大林:「看溪流,如果水量有那麼多,就不用一直排上去,因為魚笱陷阱,都是秋冬天才會設置,所以水量不夠大,就要一直排列石頭上去。」
為了讓學員更深刻了解過去大武壠族過去歷史,也安排行走文化路徑,帶領學員走在祖先遷徙的路徑,邊認識周遭生態環境邊聽歷史故事。
小林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Bukin(徐銘駿):「1871年的時候,他們(祖先)是有來到甲仙這邊,白雲仙谷剛好是他經過的路線之一,那我們就是希望可以帶著甲仙國中的學弟妹,可以去走這樣子的一個文化路徑,然後可以在這個過程裡面讓學生們、讓我們的學弟妹去體驗到,這個我們甲仙埔,這個生態環境是怎麼樣,在莫拉克之後變怎麼一個,就是有一個很大的變化。」
而像這樣的文化尋根活動,協會希望能越辦越多,無論是和學校合作,還是與民間團體協會,只要能把大武壠族的文化延續,他們都會積極推廣、傳承與交流。
責任編輯:吳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