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竹編背簍承載竹筍產業 工法面臨失傳危機

大綱

桃園復興區桂竹筍季節已來到尾聲,今天要帶大家看到這項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器具─背簍;族人背上每人一個,而這個背簍容納量很大,卻一點都不重,不過背簍的傳統工法,在復興區也面臨挑戰。

每逢三至五月初,是桃園復興區泰雅族人採竹筍的旺季;他們揹著叫kiri的傳統背簍,穿梭在竹林間。

復興區居民 Yawi Rimuy:「這個是我阿公做的,這已經歷經滄桑、這個是被歲月的摧殘;從國小揹到現在,捨不得丟掉。」

Yawi的背籃從國小開始揹到現在,也看得出曾經破損修補;捨不得丟的原因除了是爺爺傳承下來,還有就是復興區幾乎很少人會製作這類的傳統背簍。

復興區居民 Yawi Rimuy:「像這種很輕啊,空的很輕,這個連小朋友都可以揹,就算它破掉了也捨不得丟,因為沒有人會做了。」

利用前後兩面以及上下各一條的藤固定形狀,相當堅固,背簍以簍空六角形編織而成、材料少背起來輕便,且比起現在有族人以「洗衣籃」替代,更加堅固;不過採集、處理藤條相當不易,這樣的傳統工法也面臨失傳危機。但我們循著當地族人介紹找到Lomuy,發現這項工藝也有不一樣的呈現。

復興區居民 Lomuy(吳梅珠):「用這樣的話固定的話比較好、好揹,沒有用的話就軟軟的。」

以鐵材替代藤,用來固定背籃形狀,以打包帶的編織也變成「田」字型。

復興區居民 Lomuy(吳梅珠):「我自從買打包帶的時候,那個女生都可以做,我們在玩那個手工。」

Lomuy說早期的kiri是男生製作,這種背籃自己學了幾年,甚至也將它做成了可以放手機的小包包;現在開始有族人向自己訂購這些五彩繽紛的背籃。

復興區居民 Lomuy(吳梅珠):「比較方便,裝東西啊、裝便當啊,都可以使用。」

Lomuy說這個放竹筍也可以;而無論是背簍還是繽紛的背籃,也都背負著復興區竹筍產業的重擔。

責任編輯:林懷恩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