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帶領觀眾穿梭時空回到日治時期的台東海端鄉,包括抗日英雄「阿里曼・西肯」與官方首度談判的見證,也有內本鹿布農族人被強制遷村的畫面,透過這些近百年的影像記錄,引領觀眾從歷史轉型正義的多重視角,認識了解這塊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尤其對於紐西蘭毛利族人來說,是非常能感同身受。
懷卡托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Ngahuia Te Awekotuku:「我認為我們的責任之一就是說真話,向權力說真話,如果不表明這一點,世界就沒有未來。」
遭受殖民政權的欺壓與統治,是各國原住民族共同的記憶傷疤。四位國外原民學者的轉型正義論壇之旅,12日抵達最終站台灣史前館,館方以布農文化館:烈日疊影影像展,以及Silangaw I Katangka茄冬之芽展覽為案例,探討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如何針對轉型正義與和解議題進行策展,希望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實踐原住民族轉型正義,達到社會溝通目標。
台灣史前館展示教育組長 方鈞瑋:「我們希望讓博物館的展示,不只是一個展示知識、展示過去,或是揭露過去被隱藏的,而是能夠成為一種大家可以去談論,討論然後去論辯,去論壇的一個角色,因為人權的事情是一個普同的價值。」
懷卡托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Ngahuia Te Awekotuku:「以當代藝術形式彷彿移動到部落,這種操作和投影能直接與公眾互動,顯見運用傳統與當代的知識體系,以及傳統思想。」
隨著社會在民主轉型之後,許多國家陸續展開像原住民族道歉與補償動作,透過這場國際論壇,主辦單位盼藉由交流互動,借鑒國外經驗,作為台灣推動原住民族相關政策參考。
責任編輯:吳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