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weather-slider]

基隆阿美人生活點滴 藉特展訴說60年故事

大綱

基隆市1960年代前,就陸陸續續有從花東地區的阿美族人,到基隆市落地生根,他們為何而來、如何生活、怎麼傳承文化,都將透過展覽「Riyar的孩子落地生根」進一步探究,這60年來的點點滴滴。

向年輕一輩的族人,講述自己早年來到基隆市落腳的經歷,這些珍貴的口述歷史,透過在地組織攜手公益團體,向文化部申請「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補助計畫」,得以保存下來,並特別展覽「Riyar的孩子落地生根」,要呈現基隆奇浩部落與太平洋社區族人,牽居發展的生命經驗和部落形成的故事。

奇浩部落老頭目 Fuday Ranam(劉永福):「過去奇浩(部落)這個地方是違章建築,木造的違章建築,我們沒有錢可以買一些木頭,那我們去(現在)海洋大學這個地方,外海那邊很多廢(木)船,我們在那邊拆(木頭)起來,那個很有用,阿美族會互相幫忙,幫人家的家裡快點把它建起來,我們不會去拿錢,只要把它做好的話,我們就很高興。」

太平洋社區老頭目 Kacaw(楊清欽):「做一個工寮、房子,警察又(來)被拆,要怎麼辦?就是那個退伍軍人的房子,把它租一下,一年很像是三百塊而已,我們做(跑)船那個工錢,才五十塊、一百塊這樣子,十五天就是不夠,小孩子要吃什麼?」

回憶起當時來到基隆的經歷,族人相當感慨。而1960年代花東地區的阿美族人為何到基隆市、如何爭取自己的居住權益、怎麼繼續延續傳統文化,也都詳實地呈現在展覽當中,主辦單位更連結高中、大學,邀請原民學生,參與田調、採集的工作。

八斗高中原民實驗教育班學生 Ilu Calaw(潘永裕):「我是覺得他們(長輩)很厲害,因為他們有從台東的、花蓮的,然後集合在這邊,很厲害的可以就是說,我們團結一條心,老人家以前可以這樣子,那我們現在去採集他們以前東西,然後由我們現在我們這個年紀開始,就做成復興文化這樣子。」

凡扎萊教室負責人 拔耐·茹妮老王:「這是一個起頭,我們在基隆還有很多很多的社區,也是這樣慢慢,慢慢形成過來的,所以我們也希望在別的社區裡面,如果大家覺得,開始紀錄寫自己的故事,然後說自己的故事,跟我們新的青年世代們,接上這樣的一個生命情感,我覺得是可以值得,推廣到其他更多的地方,也希望大家可以跟我們一起把這件事情做起來。」

透過彙整、編撰、翻譯基隆市原民的發展歷程,主辦單位也期盼,能讓在都市成長的原民青年,可以重新認識自己的族群身分、理解自身的文化處境、發展自己的歷史認同。

責任編輯:吳柔思

相關文章

魯凱族

【魯凱族語】ta‘avalra ‘i tatolohae ni|萬山部落勇士祭的由來

文化介紹
傳統祖靈祭是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祭典,現今配合族人工作求學濃縮為一天,並特別將「勇士祭(Ta‘avala)」凸顯辦理。
小辭典
  1. ta‘avalra
    勇士成年禮
  2. molapangolai
    祖靈祭
  3. asavasavahe
    男性青年
  4. atamatama
    父字輩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