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土地究竟屬於誰?一片片看似平靜的山坡地,卻可能早已被人私下占用,監察院調查指出,原民會在國有原住民保留地的管理上仍有需要加強的空間;審計部透過圖資比對,推估有三千多筆土地疑似遭占用卻尚未被列管,其中多數位於山坡地,部分則在山崩、地滑地質敏感區,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帶來公共安全及國土利用上的隱憂。
監察委員 Pasu’ePoiconx(浦忠成):「估計大概有3,384筆、面積是167點多公頃疑遭占用,然後這些件數都沒有納入原住民族土地網際網路土地的管理資訊系統列管。」
而在近五年的資料也顯示,原民會是主要經管單位中,唯一被占用面積持續增加的機關,其中,已有287筆、221.64公頃被占用超過三十年,占比約37.39%;另外在補償金管理上,有超過半數案件未及時通知繳納,此外還有6個公所,合計收取137萬元的補償金卻未解繳國庫。
監察委員 Pasu’ePoiconx(浦忠成):「可是只有原民會它不但沒有減量,而且五年內增加了443錄(筆)、365公頃多。」
對此,原民會則表示,針對監察院的糾正案,已要求地方政府加強查處,並建立資訊系統列管,今年(114)起也策訂《原保地占用清查處理計畫》;不過原民會也坦言,目前處理相關業務的同仁僅有26人,要管理26.5萬公頃的土地,與國產署、林保署相比人力明顯不足。
原民會土地管理處處長 謝亞杰:「我們必須仰賴地方政府、特別是地方的那些公所,來去執行這些所謂的占用地的清查地跟排占的業務,因為公所的部分他們其實辦理原保地占用清查跟排占業務的人力的部分,其實大部分都是兼辦的性質。」
面對這些挑戰,原民會也提出具體改善方向,未來將透過五步驟的SOP清查、分類、排序、輔導、以及訴訟,優先處理地質敏感區與災害潛勢區的高風險案件,並同時加強補償金的管理機制。
原民會土地管理處處長 謝亞杰:「在今年(114)3月20號也有修正了一個租金收益要點,這個租金收益要點那個部分,我們透過原保地租金收益,我們會把它部分一些經費來挹注、補助我們最基層的公所。」
浦忠成強調,這次糾正案並非單純苛責原民會,而是要行政院正視原民會在人力與資源上的困境;原保地與傳統領域是原住民族的根本,而如今短短兩周內接連出現兩件糾正案,顯示問題的急迫性,若組織改革與人力補強遲遲不到位,恐怕問題難以徹底解決。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