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社區總體營造遍地開花,長出許多部落特色產業,直到2000年左右,當時的衛生署提出,以本土化、訂立健康議題、與建立機制為主軸,宣布部落健康營造重要宣言–兆豐宣言。
原醫會部落健康營造計畫負責人 李玉蕙:「兆豐(宣言)的概念就是因地制宜,我們原鄉已經有屬於原鄉自己的看見,就是從原住民的觀點去看健康這個問題;後來為什麼會有個部落健康營造出來?是因為我們需要的是(原住民族)人的主動性。」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 林德文:「所以只要在這個社區出生的小baby到長者,全部都是你所要照顧的對象,所以他這個健康環境的營造是對全人口的長照,最簡單的精神是長者的照護,社區健康營造是依整個社區的全年齡層的照顧。」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族人移居都會,各項議題也浮上面;然而要如何定義「都市」,也成為各界聚焦的重點。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長 江麗香:「但是什麼叫都市?就像是我們一開始去談到我們的都市是像六都那樣的很熱鬧繁華的地方嗎?還是像一些非原鄉地區的平地區也是呢?」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 林德文:「台北市陽明山叫做都原、花蓮縣花蓮市叫平地原鄉,光是平原這些的樣態差異更大,他的健康狀況我們看資料也是比較差,但是實際發生什麼問題,我們並沒有辦法從原民會的健康統計年報看出來。」
各界認為相較原鄉地區,都會區醫療資源較為普及、可近性也高,但忽視了都會原住民族的健康,與文化適應能力息息相關。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 林德文:「(像是)新生兒幼兒死亡率、孕產婦的照護,還有我們講的青少年的心理衛生面臨到潛在的歧視、語言或行為或活動、自以為是幽默,其實這個在隱形的歧視跟明顯的歧視,都會造成青少年或多或少的一個壓力。」
但原醫會指出,過往醫療政策因行政區劃分屬於屬地政策,不過原民人口的移動也間接導致都會原民的醫療照護被忽視,根據統計,部落健康營造中心共有53處,大部分位在各縣市的原鄉、僅有3處位在都會區,也集中在高雄的三民區、鳳山區、及小港區;原醫會就指出,過往原住民健康議題直覺都與原鄉掛勾,就現今原民居住結構來講會有很大的落差。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長 江麗香:「他(健保)給予的保障是屬於住在原鄉地區或者是一些比較偏遠偏鄉、山地地區的人民,但是我們生活在平地地區的都市原住民,他的平均餘命依然是比較差的,但問題是卻沒有受到健保裡面屬地主義的保障。」
原醫會部落健康營造計畫負責人 李玉蕙:「那所有我們到醫療院所不是就進(健保)卡嗎?卡進去之後我是原住民,我背後的所有的醫療資料是送到哪裡去?政府的政策規範都是屬地,所以我如果在原鄉還有(資料),我跑到都會就不見了。」
原鄉面臨籍在人不在、都會則是人在籍不在,要怎麼找到人?如何找到健康資料?也成為許多醫護社政單位,推動都會健康營造的難題;而就算2023年原住民族健康法通過、漸漸地跳脫屬地主義,但政策在走,中央地方政府似乎沒有跟上腳步。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長 江麗香:「在原基法裡面就有提到說我們的健康應該要受到特別的保障,但是實際上的施行細則是一直是沒有(立法)的;原健法出來的時候,它其實更聚焦在我們原住民健康的議題上。」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 林德文:「(有)中央的原住民健康政策會、也有鼓勵地方成立健康政策會,這裡可以補足我們所看不到的地區性的(醫療狀況)、特別是都原這塊,但是很可惜法案是用、得設置,但並不是每個縣市都願意去設置。」
賴清德總統喊出「健康台灣」的願景,指出需要全體社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希望透過多元對話、公私協力合作共同推動;然而,過半原民移居都會已成事實,都會健康營造如同牛步,原醫會也期待各部會能跨域合作,正視都會原民的健康保障。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