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以站立的方式,雙手操作木獎,順著風帆行駛在河面上,另一旁的男子唱著阿美族的出航歌謠,這是來自台東都歷的竹筏帆船「Torik-Sanayasay」,3日重現風華在淡水河上。
竹筏帆船是台灣在世界的航海文化特色,但隨著二十世紀的工業化時代來臨,竹筏帆船被馬達動力塑膠管筏取代,傳統航海技術逐漸式微,為了把屬於自己的海洋特色找回來,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劉浻錫,從2003年起攜手與都歷部落的族人重建阿美族的竹筏文化。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 劉浻錫:「因為這裡面潛藏著千百年來,從南島民族到現在,然後南島民族他們所累積的這個在地海洋知識,包括海流、潮流、還有季節的風的掌握,還有製作竹筏的這個技術等等。」
台東都歷部落竹筏帆船船長 Piya(阮文彬):「這艘竹筏全部都是用傳統的材質,我們在製作中,就是在過程中,沒有像以前技術那麼好,做完之後其實也發現到,早期耆老的智慧其實是很有經驗,然後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Piya船長表示,為了把竹筏帆船文化找回來,除了向部落耆老請教,也身體力行到山林採集竹子,再製造竹筏過程中,以控制航行速度的風帆製作是最花費時間及心力的。
台東都歷部落竹筏帆船船長 Piya(阮文彬):「那這個帆的製作其實花了我們最多的時間,就是用黃錦樹的樹皮來製作,大概花了三百多顆的黃槿樹,然後製作出來的一張帆,製作的過程也是要花了一年的時間。」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 劉浻錫:「我們希望從淡水河開始,然後來呼籲全台灣開始重視
我們在地的河海文化。」
為了延續傳統的航海技術及製船方式,這艘Torik-Sanayasay竹筏預計在明年進行環島,乘載族人的盼望,讓大家重視珍貴的在地海洋文化。
責任編輯:吳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