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延續鄒族漁獵知識,阿里山鄉公所24日舉辦「回憶鄒族漁獵文化耆老交流活動」,邀請山美、新美、茶山文健站耆老,分享漁獵的文化脈絡、使用器物及儀式,中山大學研究團隊指出,鄒族光是漁獵手法就有十多種。
阿里山鄉長 高瑞芳:「其實這些老人家對漁獵的生活經驗是比我們還豐富,最主要是我們要讓年輕人、工作人員要了解互相交流,看看河川文化能不能延續下去。」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童琳茜:「漁法裡面就是在操作面上,跟還有族語的部分,我們調查的漁法裡面,目前鄒族是最豐富最多元的,每一種操作都有耆老們幫我們講述他的過程。」
阿里山特富野社傳統領袖表示,阿里山多樣的山川地貌,讓鄒族發展出豐富的漁獵文化,像是定居高海拔的部落,因為溪流分支多水量少,適合用魚藤捕魚,居住溪水匯集處的部落,則會垂釣或透過魚筌捕魚。
阿里山特富野社傳統領袖 Avai Vavayanan(汪義福):「住在比較高山跟低的地方差異為什麼,因為里佳、達邦、特富野、樂野的溪水,都是最後匯流到這邊(達娜伊谷),所以它水量很大,就比較不適合用毒藤(魚藤)捕魚法。」
山美村部落主席 莊清明:「下游的(氏族)要不要參加,他如果沒有要參加的話,我們就用地瓜,我們會帶地瓜放在界線,我們先把它敲一敲放在界線,讓那個毒不會再下去。」
鄒族除了捕魚技法,也發展出不同的社會規範,像是漁獵時不能影響其他氏族的溪流,以及播種祭使用魚作為祭品,其它祭儀則不能吃魚等,透過耆老口述,將鄒族漁獵文化完整保存。
責任編輯:Pa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