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屆太平洋藝術節、再生大洋洲,以海為連結強調太平洋地區主體性。期間不乏航海活動、傳統船隻、海洋保護等倡議論壇及行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開幕式前的大船入港儀式。
大船入港儀式,各代表團乘著獨木舟前來,甚至有的代表團是從自己的島嶼,透過傳統航海技術到夏威夷參加,當天其他成員在岸上以歌舞迎接,場面盛大更凸顯太平洋地區的文化。然而台灣當天抵達的狀況,由於缺乏安排、文化特色難以展現,讓有部分目睹或透過社群平臺關注的成員感到失望;Amis旮亙樂團長少多宜指出,台灣擁有阿美族、雅美達悟族等豐富的海洋文化,是很好的交流議題,也應被政府重視。
Amis旮亙樂團長 少多宜‧篩代:「我們有非常、非常好的造舟技術還有航海的能力,我們為什麼會有造舟技術,來自我們台灣的物種非常非常的豐富,我們有很大的樹,我們有很多、很多的竹子,這是最容易拼成而造舟的。」
「海洋並非阻隔而是連結彼此」這句話成為藝術節名言。台灣沿海部落近年積極復振海洋文化,但航海、造船技術同時正和時間賽跑;原民會指出目前透過南島論壇中長程計畫,支持航海文化傳承。
原民會副主委 Calivat‧Gadu(鍾興華):「那我們會先從海岸地區,包括是蘭嶼這個部分,當然蘭嶼的海洋文化是非常豐富,他們認為海洋就是母親,那他們對海洋的看法,跟我們在台灣陸地上的其他原住民族是完全不一樣,那當然我們在六年的中長程計畫裡面,特別所謂的航海文化這個部份,我們也有把它列進來。」
鍾興華指出原民會正擬定第二期計畫,將加重航海文化領域預算,預計2026年開始,也思考從各島國文化交流,找回台灣航海的文化拼圖。
原民會副主委 Calivat‧Gadu(鍾興華):「我們之前派了一個原住民的陶藝工作者,去那邊(帛琉)駐村半年的時間、做培訓工作,然後在當地找出可以做陶藝的黏土,尋找了以後教他們怎麼做捏陶,然後我們也捐贈他們一些燒陶的相關工具跟設備。那現在陶土藝術有被復振。所以類似這樣的一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我想這個部份我們可以再加強。」
但前提是族人利用海的權利,如何得到保障?尤其立法院正在審查《海洋保育法草案》,將海洋分成庇護區、保護區等等,可能進而影響部落的傳統海域。
原民會副主委 Calivat‧Gadu(鍾興華):「因為有些地區是屬於,沒有辦法進出或是進國防用地等等,那到底能不能讓族人隨時去?因為祭典或是隨時捕撈自用的權利,我想這個部分對族人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在我們的規劃裡面公告傳統海域這部分,也是我們會即刻想要做的一個目標。」
總統 賴清德:「我們更要探索海洋、發揮海洋國家的優勢,豐富人民的海洋生活。」
520總統就職演說,總統賴清德向國人宣布要探索海洋,只不過這當中,原住民族以及傳統海洋文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會如何發展?值得各界關注。
責任編輯:黃金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