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桃園市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衍生出未經花蓮梧繞部落勝授權就演繹「伐木樂舞」,更讓保護傳統文化的傳智權再次浮上檯面;而自從2015年傳智權正式上路以來,也有不少部落和業者合作成功的案例,像是國際知名啤酒企業透過《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機制首次跟部落族人合作,在取得族人同意後,將部落傳統圖紋使用在產品包裝上。
國際知名啤酒品牌企業董事長 上田隆史:「之所有會有設計罐的活動,主要是我們覺得台灣原住民族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文化,呈現出來的都很精彩與美好,也因為有這一次合作關係,讓我們了解到傳智權的機制可以保護文化與傳承,讓我們從業者角度尊重傳智權,讓活動與文化的宣傳可以更廣泛。」
透過傳智權的機制,也讓國際知名啤酒企業連續兩年和部落合作。
鈴鈴聲響起,就知道是部落青年來報訊,深具文化意義;台東達魯瑪克部落也將「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報訊鈴」傳智專用權,提供給企業做瓶身設計。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傳統領袖 Danaro Lavalius (古昌弘):「部落一開始的時候覺得因為(傳智專用權)跟酒這一塊,剛開始部落長輩說不太認同,他們(企業)當初在談的時候很尊重部落文化價值這塊,部落也是希望透過很多的平臺讓更多人知道部落在守護的一些文化價值。」
守護並尊重部落文化價值,更要保護原住民族對傳統文化的詮釋,避免自身文化冠上以推廣的名義被擅自引用淪為濫用;不過說到傳智權侵權爭議,大多會聯想到5年前原民會所屬的原文發中心舞團,在南島民族論壇展演奇美部落勇士舞,遭部落指控未經授權擅自利用、涉及侵權。
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監事 Oloh Komo (蔡富榮):「如果我們失守了以後,那未來這個專用權根本沒有它的意義存在,只要大家是說我們是發揚原住民文化就拿來展演或者拿來使用,這跟我們想像的專用權,在保護部落的文化傳統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我們會繼續上訴。」
儘管一審遭駁回,但族人仍不放棄上訴到二審,目前仍在台灣高等法院審理中。不過早在2007年,立法院就制定出「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並在2015年正式實施;達悟雅美族的船眼、貝灰、賽夏族的雷女織紋、邵族的杵音等也陸續獲得傳智權保障範疇,儘管傳智條例立意良善,仍需要公私部門合作推廣,讓更多民眾認識與理解,避免侵權事件重蹈覆轍。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