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醃漬過的豬肉放入糯米團內揉成橢圓形,再用甲酸漿葉以及月桃葉將糯米糰包裹起來,最終棉繩綁好大火蒸20分鐘,卑南族的阿粨就此完成。端午連假期間,族人舉辦「」,透過活動保存部落傳統飲食文化及智慧。
計畫主持人 黃薇蓁:「我們今年要做卑南族的部落食譜。因為我們有很多傳統飲食文化,希望藉由培力的工作坊讓大家來學習。」
指導老師 吳春金:「慶典、滿月的時候。像過年的時候也可以包,有時候小孩子從北部回來他們會很想吃。」
阿粨(abay),是卑南族祭儀及慶典中常見的食物,製作阿粨之前,族人必須先採集月桃葉及甲酸漿葉,包裹甲酸漿葉更具有消除脹氣的功效,蘊含著原住民飲食文化智慧。各部落的製作方法、包裝、食材及風味不太一樣,名稱也不盡相同,與漢人的肉粽仍有區別。
學員A、學員B:「(跟肉粽感覺有沒有不一樣?)比較不一樣。它還有多包一層甲酸將葉在裡面。」「我沒有吃過用糯米粉做的。」
黃薇蓁:「我們也邀請了鄰近寶桑町順天書屋的小朋友,一起來跨族群交流。小朋友也來這裡學得很開心。」
族人表示希望透過跨族群的交流,讓原漢文化之間有更多認識。未來將透過文字及量化的整理,製作出卑南族傳統飲食食譜,讓傳統飲食文化能永續的傳遞下去。
責任編輯:黃昱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