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原民傳統文化的延續性也備受挑戰。不過,在清大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的竹屋,是結合了現代與傳統的建築工法,展現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創新。清大原科發展中心傅麗玉主任表示,除了要符合建築法規之外,更重要的是理解原民的傳統工法。
清華大學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 傅麗玉:「竹材的處理,其實不同的族群,他的思維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也花了很多的力氣,去了解我們原住民族過去老人家是怎麼樣去採竹子、處理竹子,來蓋這個竹屋。」
西林國小校長 胡永寶:「那我的學校是因為我們也透過一些科學性的處理,像我們的竹子、竹片,是放到二氧化硫,我們就讓它因為二氧化硫有防銹跟防腐功能。」
胡永寶也表示,雖然各縣市原民重點學校都有相關竹屋建造、文化場域的營造等相關課程,但是科學與原民教育的延續性,仍需教師們整合完備。
校長 胡永寶:「像有些學校我知道是已經把它(原教)融入成所謂的校定課程,有些的學校因為可能在課程的延續性上會有落差,就是老師本身怎麼去善用這樣的文化場域,讓孩子、讓整個學校的結構更能夠完整性。」
不過,傅麗玉則表示為了提升原民科學的發展,能藉由動畫教學、或是飛鼠部落科學資訊教育網站,達到零距離的學習,原科中心也舉辨多場師資增能、以及研發工作,就是希望能讓教師們也能有民族教育的敏感度,並整合專業發展完善教材。
主任 傅麗玉:「那最近幾年更是加碼,在三年之內我們已經培育了各級學校的老師,設計原住民族的科學教材,我們會讓老師們來這,把他們過去所學的,在這邊繼續跟我們一起做研發的工作。」
原民會教文處副處長 邱文隆:「原住民的科學教育,不只在原教法修訂之後要積極推展,未來還有很多要跟清華的原科中心一起來合作,讓原住民的科展、科普教育能夠更普及。」
原教法的修訂不僅是要保障原民教育權,期望在不同專業領域像是科學、美術、生態等等,延續傳統技藝、族群文化,落實全民原教,更是希望藉由跨領域的結合,打造多元友善的學習環境。
責任編輯:亞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