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士林區某國中發生的校園網路霸凌的事件,匿名學生使用的社群媒體平台,就是現在年輕人最常用的「Instagram」。打開Instagram的軟體,在搜尋欄打上「匿名」兩字,就會有不少以某某學校的名稱,加上「匿名」兩字的帳號出現,經營模式類似臉書的「靠北版」,提供使用者匿名留言的服務,除了爆料之外,也可以看到人身攻擊的言論出現。
兒福聯盟研發處督導 邱靖惠說:「孩子平常這個網路素養,就是我們必須要去加強宣導的,譬如說他們上學的時候,只會碰面8個多小時,但是在網路上的時間是沒有休息的時刻,所以我們要教導孩子,如何在網路上跟人家如何互動。」
根據兒福聯盟在2021年的報告中指出,兒少平均每週網路的使用時間為42.7小時,相較於2020年高出將近一倍,此外,調查也顯示,有將近八成的兒少認為,現在網路霸凌的情形相當嚴重,更有超過兩成的兒少曾遭受網路霸凌,等於平均每五個兒少就有超過一個曾被網路霸凌。除了注重孩子的網路素養,兒福聯盟也強調,在學校端,法律知識的宣導也要共同進行。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網路霸凌可能觸犯刑法恐嚇公眾罪、恐嚇危害安全罪、公然侮辱罪,以及誹謗罪。
法律扶助基金會律師 林靜文表示:「但是少年法庭可能也會問一下說,這個部分有沒有先跟學校來這邊,來做申訴;來做調查,因為這個其實是可以定刑不備的。」
也就是說,少年法庭會依據案件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進行定刑,但律師也表示,學校的調查程序與法律的調查程序可以同時進行,提醒族人多加留意在網路上文字使用的適當性。
責任編輯:陳劭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