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樹豆、芋頭等農作物,過去是台灣原住民族的主要食糧,但時代的變遷,人們的飲食也在改變,傳統作物的耕種也在逐漸減少,位在金峰鄉嘉蘭部落的長者歐春香,以友善無毒的耕作方式,目前保有20種以上的小米品種,除了思念過去父母親耕種的辛苦,也希望搶救逐漸消失的小米種子。
保種農民歐春香表示:「這次我種的那個品種有20幾種,給他混合種的時候,就自然那個消失的小米就會出來,思念以前的那個父母親,父母親的辛苦怎麼養我們就看起來的時候,看的時候就會想到父母親。」
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致力以推廣輔導友善、有機的農業方式,從109年與種苗改良繁殖場攜手合作、共同辦理「地方遺傳資源維護及應用研討會」,一直為維護生態、增加作物遺傳歧異度及提高極端氣候的韌性而努力,留存地方品種,促進區域優良種原地保存。
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執行長蘇慕蓉解釋:「第一個也不要讓它(種子)流失、第二個讓它能夠健康化,讓農民種出來更有成就感,因為不然的話你會看著它好像愈種愈不好,事實上因為農民也不曉得它的原因何在,這個需要後面的一些改良場所技術上去做出,無病毒健康的種苗。」
行政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長張定霖表示:「歐媽媽這邊大概有16個品種,目前確定是可以保種成功,如果檢定以後它是健康的沒有病害的,我們把它做成紀錄以後,我們會將來可不可以取得,這個歐媽媽的同意,我們也會把它放到,國家種原中心。」
為了鼓勵農民認識傳統作物,留存地方品種,促進區域優良種原地保存,更藉由種苗場在技術性面及資源共享,增進農民自行留種的技術,交流種原保存經驗,進而建構完善的經濟種原分享機制,讓原鄉文化得以永續傳承發展。
責任編輯:芷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