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煤屑抹黑的臉龐,露出堅毅的眼神和一抹淡然的笑容,帶出民國5、60年代北漂族人堅毅和辛勞的故事。這是攝影師朱健炫的作品,原本只是為了參加攝影比賽取材,但當進入族人較多的海山及建基礦場後,被礦工的形象所震撼。
昔日海山煤礦礦工林賢妹說明:「我是在下面撿那個石頭的,礦坑裡面挖出來的煤礦都有一些石頭,倒出來輸送帶的時後,要把那個石頭撿掉留下煤礦。我弟弟那時後是在礦坑裡面,檯梯、電梯那裡爆炸都是他們6個英雄,都是從裡面救援那些屍體,不簡單那個工作。」
礦工族人想起在海山煤礦的工作情形及親友所遭遇到礦災,還是覺得格外艱辛。朱健炫表示自己不抽菸,但當時總是會帶包菸,待礦工出坑後就遞上香菸,彼此熟識才了解到許多礦工朋友,大部分都是原住民族。對於是否有得獎變成其次,反而更想記錄原民礦工的日常生活。
攝影師朱健炫表示:「海山煤礦大約有百分之70,是阿美族的朋友、阿美族的礦工所以我跟他們之間也愈來愈熟,愈來愈關心他們生活動態跟工作情形,慢慢我就開始在海山蹲點,這就是我開始很專心很熱心,去拍原住民礦工的緣由。」
族人離鄉背景,來到北部討生活,礦工本就是博命工作,就算出坑後,還有肺矽病隱憂。朱健炫也表示,這次展出,是為感懷昔日用青春與生命,奉獻給這塊土地的原民礦工與他的家人,他們曾是創造出台灣經濟及工業起飛的無名勇士。
責任編輯:孫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