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講師林志忠:「不是想要去狩獵就去狩獵,都要依據小米的歲時,因為他必須要農忙完之後,而且必須要配合動物的生態習慣。」
向學員分享小米與族人傳統文化的關聯,小米是原住民族重要的的作物之一,隨著海拔高低,種植出來的大小跟顏色,都有所差異,學者也拿出日據時代的紀錄,當時台灣有140多種的小米品項,但因為時代變遷及社會環境等因素,目前還有在種植的種類剩下一半左右,而小米是族人歲時祭儀不可或缺的要素,隨著小米的減少,也連帶影響傳統文化的進行
課程講師林志忠:「目前台灣種小米的面積大概在200多公頃,如果小米在台灣的面積跟種類一直往下降的結果,最後部落的文化就會成為一個,它失去它的靈魂,所以這消失就意味什麼意思,就意味著你的狩獵文化開始被改變。」
播放魯凱族語的小米念法,雖然小米種類漸漸消失,但還是有許多部落積極復振小米文化,林務局也以屏東霧台地區為例,辦理《vuvu的山林記憶》特展,透過小米田展現生態樣貌,也學習當地族人的傳統山林知識。
淇奧友善策展團隊成員 Jim:「大家會運用這些小米田的動植物製作他們飲食上的東西及日常生活的用品只要他們不停地去使用這個東西,他們有這個需求,其實就可以間接性的保護到了當地的生態文化。」
除了展覽及學者講座,特展期間還規劃了手做體驗及生態導覽等系列活動,期盼讓更多人認識小米之外,也將重視自然環境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理念,傳達給都市區的社會大眾。
責任編輯:德蘭亞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