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巧透氣的香蕉絲,是噶瑪蘭族自古以來珍貴的素材之一,可編織成各式日常用品;這樣的技藝也被視為環太平洋島嶼民族共同的文化資產,如今在花蓮新社持續傳承,成為台灣原住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藝之一。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長 Malay Boya(馬呈豪):「在這個部落當中是噶瑪蘭族是從宜蘭、花蓮跟台東分布在這個海岸線上,然後我們的部落頭目在這邊來跟大家致意,所以他的領地很大,從宜蘭、花蓮、臺東,還有台北、桃園。」
來自復活節島的Kari Kari文化藝術團參訪新社香蕉絲工坊,透過實地交流,理解彼此在殖民歷史下的共同創傷與文化重建經驗。
噶瑪蘭族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 潘朝成:「復活節島有一個共同的殖民記憶,我們曾經都被西班牙人攻擊、殖民,現在(過去)西班牙人在殖民台灣、北台灣不是很久,但是剛剛透過這樣的講解,我相信呢他們也大概知道台灣原住民在歷史上的一個記憶,我想他們可能也在發展文化產業的東西;然後今天來我們這邊來感受台灣唯一的以香蕉絲編織做產品的這個工坊部落,我想是會很好的交流。」
為深化南島語族之間的文化連結,花蓮縣政府也與豐濱鄉攜手辦理社福工作坊,安排Kari Kari舞團前往靜浦部落,與在地長者透過歌謠與舞蹈互動,現場氣氛溫馨感人。
耆老是族群文化的根,工藝則是記憶的載體;透過這樣的南島文化對話,讓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工藝與文化底蘊,持續與世界接軌、共同走向未來。
責任編輯:林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