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裡,幼兒園的孩子們跟著老師,一邊唱族語、一邊做動作,雖然發音還不穩,但每一句都充滿朝氣與活力,族語老師利芳慈,將熟悉地童謠,重新譜上排灣族語,用歌聲和節奏,讓語言在孩童心裡紮根。
族語教師 tamiku paqaliyus(利芳慈):「因為這學期是散步的主題,譬如說djemavac走路,makahikuki搭飛機,makakisia搭火車)。」
將生活語彙用歌謠唱出來,配合獎勵機制,鼓勵孩子開口說族語。這裡是台東金峰鄉新興幼兒園,族語老師利芳慈,正在跟孩子們上最後一堂課,因為8月開始,她將告別幼兒園講臺,轉任台東大王國中,成為全台第一位正式排灣族語中學教師,這不只是個人職涯的跨越,更是族語教育制度的一大突破。
族語教師 tamiku paqaliyus (利芳慈):「過去的族語課能會被當成像社團課或者是一個選修的課,一個禮拜只見到老師一次,所以其實是很有距離感的,在學校有一個正式老師,可以起聘之後,我覺得族語的地位就改變了,它成為一個正式的科目也代表,我們更具有專業的資格,在教學的上跟其他的,科目的老師是平等的。」
過去,族語老師多半由部落長輩,或是族語能力者兼課支援,沒有編制、缺乏保障,如今制度上開始建立「正式族語教師」,不只是提升教學穩定性,更象徵國家體制對族語教育的認可,只是這份「平等」背後,來得不易。根據規定,要為正式族語教師,必須完成4年師培課程、修滿94學分,取得教師證,還要通過一年一次的高級族語能力認證。
族語教師 tamiku paqaliyus (利芳慈):「這跟別的科目有點不太一樣,別的科目可能就完整,修完師培的過程,就可以去考教師檢定資格考,可是我們是沒有高級,就不能考資格考,就等於我們要再準備一年。」
相較於國文、英文等語科教師,族語教師多了一道「認證門檻」,沒考過,就無法報考教檢,且師培過程全靠自費。利芳慈在今年2月取得教師資格,並於6月通過台東縣國中排灣族語專長教師甄試,讓族語課首度在國中端有了「正職教師」,也象徵族語真正進入教學體系。然而現階段,多數師培生仍面臨「考完沒缺」的現實困境。
台東大學師培中心主任 王前龍:「現在關鍵在於說縣市政府,能不能積極地開出這個,專任教師正式教師缺,事實上我們還有另外一位同學,也通過阿美與高級認證跟教師資格考,只是今年還沒有這個機會。」
台東縣教育處副處長 黃玉燕:「在開缺上我們是以各校,現場師資的需求為主,比較沒有辦法用強迫的方式。」
根據統計,台東縣目前約有93位族語教學人力,其中15位為專職教師,其餘則是教學資源人員。教育處坦言,雖然部分偏鄉仍面臨師資短缺,但可透過直播共學補足教學需求。至於開設正式職缺部分,學校必須在原有編制中重新分配,且需符合教育部專長授課規定,也讓族語教師難以成為優先選項,目前全台僅有大王國中開出第一槍。
台東縣教育處副處長 黃玉燕:「像國中教師名額是有限的,但是他各類科又要專長授課,所以學校的部分有反應,希望是有一些雙專長的人力,可以進到學校的教學現場。」
教育處強調,各學校端也面臨排課壓力,多數希望族語教師能具備「雙專長」,以提升教學彈性;然而,這樣的期待,也無形中為族語教學設下更多門檻,進一步凸顯制度推動上的現實矛盾。
族語教師 tamiku paqaliyus (利芳慈):「既然大家都已經花了這麼多的心力,願意這樣子付出,也依循這個師培的規定,不論政策的好與壞,但是我們都走上了這條路,但如果被辜負了,或者就是這樣子無消無息的,我覺得是非常可惜。」
族語教育雖已邁出制度化步伐,但師資需通過高門檻認證,且又缺乏相對應的保障與支持,如今利芳慈的成功,是制度突破的起點,但也凸顯資源分配的落差,在族語復振的路上,仍有不少結構性難題,等待解方。
責任編輯:Nxy